最新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丙烯净进口量284万吨,同比减少8.39%。笔者了解到,我国进口丙烯的需求逐步减缓,主要得益于我国丙烯行业新工艺不断提升竞争力,产能日益增加。未来我国丙烯行业各具优势的几种工艺将相互博弈,互为补充。 传统石油路线:成本优势不突出 据吉林道特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迟宝淳介绍,目前我国丙烯生产工艺依然以传统石油路线为主,占总产能的50%。国内拥有石油路线丙烯生产能力的企业包括中石油、中石化、地方炼厂以及民营炼化企业。 迟宝淳表示,传统路线分为蒸汽热裂解和催化裂化两种,二者唯一相同点是丙烯都是副产品。蒸汽裂解装置基本掌握在国字头大型企业手里,主产乙烯,副产丙烯和丁二烯。企业都会配套下游,多数供给下游PP使用。 丙烯的第二大工艺是催化裂化,使用这类工艺的装置主要集中在山东。仅山东地炼的丙烯厂家就高达50家,总产能达330万吨,占山东产能的56%,且地炼生产丙烯多数外销。加之山东是丙烯最大的消费市场,因此山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国丙烯市场的“风向标”。 业内人士表示,传统的工艺路线,原料成本随着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成本优势不突出。高油价时期,受原油价格影响,石脑油裂解路线的价格优势逐渐减少,当国际原油价格超过80美元/桶时,甲醇制烯烃将获得比石脑油裂解更低的成本,利润空间也随着原油价格的上涨而逐渐扩大。 山东瑞阳化工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明表示,国内持续推进的成品油消费税政策,以及陆续投产的大炼化项目,都使得山东地炼成品油加工的经济性受到影响,地炼炼油利润受损,开工率下行,甚至有部分炼厂难以运行。届时,石脑油供给量将出现缺口,丙烷生产成本也将增加。 丙烷脱氢:原料是卡脖子问题 丙烷脱氢工艺最大的优势就是成本低。按当前石油价格来测算,丙烷脱氢制丙烯的成本比石脑油裂解工艺低500元/吨,这也是近两年来大量资金涌入丙烷脱氢市场的主要原因。 王春明表示,作为备受青睐的新兴工艺,采用丙烷脱氢工艺的工厂多以进口丙烷为原料,由于丙烷价格一直维持在偏低水平,丙烷脱氢项目整体处于盈利水平,且利润空间维持在较高水平。 从近两年国内的PDH装置利润测算来看,丙烷脱氢制丙烯的利润一直处于较高位置,吨盈利在1000~2000元。若工厂配置相应的PP聚合装置,其一体化的净利润将更高,至少可在此基础上再提高400元/吨。 业内专家认为,丙烷脱氢工艺的优势除盈利水平高之外,还具有单一原料生产单一产品、流程短,产品收率高、副产品氢气附加值高等特点。 此外,其生产成本只与丙烷价格波动密切相关,大约1.2吨丙烷生产1吨丙烯,而丙烷价格与石脑油价格、丙烯市场没有直接的关联,还可以帮助丙烯衍生物生产商改进原料成本结构,规避市场风险。 目前,中国丙烷脱氢产能为551.5万吨,约占全球产能的一半。现有的国外丙烷脱氢装置原料都采用湿性油田伴生气为来源的高纯低硫丙烷,而我国湿性油田伴生气资源较为匮乏,且国产液化气是石油炼制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是一种杂质含量及硫含量较高的混合气体,国产液化气中丙烷质量无法满足丙烷脱氢工艺原料的要求。因此,国内建设的PDH装置,必须进口以国外油田伴生气为来源的非炼油厂生产的高纯度液化丙烷。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丙烷脱氢制丙烯所需的原料丙烷,高度依赖中东及北美地区的货源。 据统计,2013年以来中国进口丙烷数量逐年提升。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7年我国进口丙烷数量分别为245万吨、475万吨、855万吨、1160万吨、1337万吨,涨幅惊人,而2018年进口数量为1345.845万吨,其中一半用于丙烷脱氢制丙烯。 迟宝淳表示,丙烷既可用于丙烯的原料或炼油工业中的溶剂以外,作为发动机燃料,它还可与丁烷和少量乙烷的混合物液化后用作民用燃料即液化石油气,这几方面的需求同样巨大,也加剧了市场的竞争。 为此,业内人士纷纷表示,丙烷脱氢工艺最大的风险就是原料对外依存度太高。一旦进口受阻,众多装置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这将是国内生产企业亟待解决的一个新问题。 煤制烯烃:环保是绕不过的坎儿 作为以石油为原料制取烯烃路线的重要补充,煤(经甲醇)制烯烃工艺迅速壮大。近年来,国内上马了不少煤制烯烃装置。以煤为原材料的产能主要集中在产煤地区,包括新疆、内蒙古与山西、陕西等地。 据金联创分析师张晓艳介绍,自2010年10月神华宁煤第一套MTP项目投产以来,我国煤(经甲醇)制烯烃产业迅猛发展。目前,该行业总产能已稳步突破1250万吨,总量达1262万吨。 金联创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国内煤(经甲醇)制烯烃项目中采用DMTO技术较多,约13家企业,陕西、内蒙古及山东均有涉及;采用UOP/MTO技术的有3家;采用鲁奇MTP技术的有2家;采用SMTO、SHMTO技术的分别有2家和1家。 此外,后期投产的内蒙古久泰、吉林康乃尔MTO项目均采用了UOP技术。 业内专家认为,DMTO成本最高,开工灵活,整体经济性影响开工率。甲醇制烯烃实际上是煤制烯烃技术的核心部分,与煤制烯烃的主要区别是外购甲醇制烯烃部分产能。 外购甲醇制烯烃主要集中在山东与华东地区,二者合计产能约350万吨。西北地区除中煤蒙大以及神华榆林外,均配套有甲醇产能。外购甲醇路线开工主要受甲醇价格及整体经济性的影响,开停车灵活,可为烯烃行业调节产能,与进口烯烃共同构成了我国丙烯贸易市场。 煤制路线开工率较高,且规划产能较多,但节能减排压力巨大。煤炭作为一种粗放型资源,深加工过程中排放的“三废”会造成大量环境污染,要解决污染问题就得花大成本投入,而且国家环保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除了废水废物,还有废气排放的制约。虽然煤企与时俱进,普遍提出“零排放”概念,但环保设备的同期投入使得煤制烯烃项目的投资更大。我国已于2011年开始禁止100万吨/年以下煤制甲醇新上项目,这也从投资规模上规范了西北地区煤制烯烃与煤制甲醇路线的产能发展。煤制甲醇的产能增长有所放缓,且周期性亦有所拉长。 专家认为,我国煤炭资源丰富,煤制烯烃未来前景可期,但要先过环保关,在提高经济性上下功夫,行业必将大有可为。(赵淑玲) 转自: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