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西省宣布,将从2020年1月1日起全面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为此,今年山西将在太原、阳泉、长治、晋城等市先期进行试点。这使该省成为国内宣布全面或部分试点推广乙醇汽油的第13个省份。
然而,按国家政策安排,目前车用乙醇汽油应该已经在20余个省份开始推广,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全国覆盖。从目前的情况看,乙醇汽油要如期实现全面推广,还需要加快进度。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代表委员提出建议:统筹布局乙醇产业,在全国范围加快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
市场推广进度明显落后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等15部门2017年9月联合印发《关于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实施方案》,明确要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覆盖。《实施方案》要求,适度发展粮食燃料乙醇,大力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等先进生物液体燃料,满足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
2018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生物燃料乙醇产业总体布局,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会议决定,有序扩大车用乙醇汽油推广使用,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1个试点省份外,进一步在北京、天津、河北等15个省份推广。
然而,其后仅天津在2018年10月实现了车用乙醇汽油全面推广,山西宣布从2020年1月1日起全面推广,其他新增区域少有动作,大部分仅开展了前期准备工作或小范围试点。在原有的试点区域,有的也仍未完全实现车用乙醇汽油推广。由此可见,乙醇汽油推广整体进度明显落后于国家政策安排。
因此,今年应是乙醇汽油推广使用的关键一年。2月27日,国家能源局向各省份及中石油、中石化、中国海油、中化集团、中国化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粮集团、国家开发投资集团发出通知,建立信息月报制度,要求各地和相关企业自2019年3月起,报送扩大生物燃料乙醇生产和推广使用车用乙醇汽油的月度最新进展、主要经验做法、存在问题和应对举措、下一步工作意见与建议等,以及新增生物燃料乙醇产能建设进度、生物燃料乙醇生产销售、生物燃料乙醇采购调配、中央石油企业生物燃料乙醇采购和车用乙醇汽油销售、中央燃料乙醇生产企业生产销售等情况。可以看出,国家推广使用乙醇汽油的决心不改,并对各地的推行情况给予了高度关注。
燃料乙醇产能建设需跟上
要实现2020年全国乙醇汽油全覆盖的目标,我国燃料乙醇的缺口还比较大。
据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有生产资质且正式运行的燃料乙醇装置规模为401万吨/年,正在推进中的燃料乙醇项目产能规模约为395.5万吨/年。而据测算,为满足全国范围的推广使用,燃料乙醇需求将达到每年1300万吨左右。也就是说,即使正在推进的项目都能投产,要实现2020年乙醇汽油全覆盖,国内燃料乙醇的供需缺口仍将超过500万吨/年。
同时,虽然近年来国内新建燃料乙醇项目较多,但整体发展并不及预期,项目推进也并不顺利,许多项目由于资金、技术等多种原因迟迟未能建成。2018年,国内新增燃料乙醇产能仅为在辽宁的一个项目。
对于生物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2018年8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了方向:坚持控制总量、有限定点、公平准入,适量利用酒精闲置产能,适度布局粮食燃料乙醇生产,加快建设木薯燃料乙醇项目,开展秸秆、钢铁工业尾气等制燃料乙醇产业化示范。
国家能源局、农业部等有关人士都曾表示,我国大量的玉米等库存粮、超期粮、陈化粮,可成为燃料乙醇的原料,同时由于我国的燃料乙醇用粮占比很小,并不会出现一些人担心的“与民争粮”的情况;将来更会有纤维素乙醇等非粮乙醇的接力,从而保障燃料乙醇行业的持续性。
业内人士还提出,对非粮乙醇的扶持力度仍需加大。建议国家建立完善的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加快各方技术集成,尽快实现非粮乙醇大规模商业化推广。
乙醇汽油市场有待规范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实施乙醇汽油推广一举多得。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突破70%,应用燃料乙醇替代一部分汽油,有利于提高能源自给能力和安全水平;生物燃料乙醇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在汽油中添加10%的燃料乙醇,可大幅降低汽车尾气中的颗粒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有害物质的排放;我国拥有大量的临储玉米等粮食库存,生产燃料乙醇可为超期超标粮食找到合理消化途径,有利于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促进粮食供求平衡。
但乙醇汽油要想顺利推向市场,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也很重要。据调查,目前在封闭运行情况较好的省份,如黑龙江、辽宁等地,消费者已经对乙醇汽油持接受态度,普遍反映与普通汽油在使用效果上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在一些地区成品油市场上出现的违规现象,却给乙醇汽油的推广带来了阻碍。如有些加油站出售不合格乙醇汽油产品,个别燃料乙醇生产企业外购无水酒精顶替燃料乙醇,给消费者造成不良印象,让乙醇汽油“背锅”。
此外,还有部分乙醇汽油封闭区域内的一些不法加油站仍然销售普通汽油,影响了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
因此,业内人士提出,有关部门应加强对成品油及乙醇汽油、燃料乙醇市场的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创造规范、公平的市场环境,为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保驾护航。(记者 吴金慧)
转自:中国化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