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步于2013年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已经经历了两次实践迭代。
混改1.0时代,混改仅在央企子公司层面操作,且保有国有股权的绝对控股地位。
混改2.0时代,混改对象提升到上市公司层面,国有股权降到50%以下,国有股东董事会席位也降至半数之下。
站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起点上,我国国企改革要真正走向深水区,必须从“物理反应”走向“化学反应”,从表面走向本质,就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内涵,发挥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优势,将两个优势组合起来形成新的优势,真正做到各取所长、共同发展。
对充分竞争行业的国有企业深化混改,符合国家政策导向
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企改革的突破口,必须扩大与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是“谁占谁的便宜”,而是国企与民营企业相互融合,实现共同发展。对于社会资本如何参与国企混改,可以四句话概括:打开“进”的大门,提高“改”的质量,保障“在”的权益,畅通“退”的通道。
格力电器属于完全竞争型商业类企业。近年来,其所处的家电行业竞争愈发激烈且趋于残酷。对于格力电器而言,更科学的治理结构、更短的决策链条、更市场化的激励机制、更高的执行效率和更灵活的竞争机制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珠海国资委选择更为长远和开放性策略,引入优秀战略投资者,必将进一步激发格力在残酷市场竞争环境中的活力。
格力电器的成功,源自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回顾格力电器发展的历程,两个重大事件值得研究:一是1996年通过换股上市,格力电器从纯粹的地方国企成为国有上市公司,公司治理趋于规范,市场开始发挥积极作用,1997年成为行业龙头。二是2006年通过股权分置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逐步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逐渐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自格力电器上市以来,格力集团经历了若干次市场化的战略减持,每一次都带来了格力电器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和资源配置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公司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逻辑,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伴随着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格力电器从一家偏居一隅的区域性国企,逐步发展成为全球家用空调的龙头企业,成为中国优秀的上市公司之一,也是“中国制造”的杰出代表。
混合所有制改革,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全球竞争格局的形成,“走出去”成为众多中国企业的必然选择。目前,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已迈过了“以产品出口为导向”的第一阶段和“以价值链优化为导向”的第二阶段,开始进入“以全球化经营为导向”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企业将通过业务、资源和产业链的全球调配,以无国界经营及一体化运营为特征,实现长期价值的挖掘和共享。
然而在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的过程中,其“国家队”的身份容易引发一些东道国的担忧,部分东道国甚至直接把国有企业和中国政府划等号,把企业行为看成是政府意图,把企业战略当成政府战略。
作为全球家用空调的领先企业,格力电器虽早已“走出去”,但还未完成在全球范围内统筹调配资源的布局。此次混改必将对格力电器的进一步国际化产生深远影响,推动格力电器成为一家科技型、创新型、多元化、全球化布局的国际企业。
珠海国资向“管资本”转变,支撑珠海二次创业 本次珠海市国资委战略性减持格力电器,是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向“管资本”转变的关键举措,这一举措对广东省乃至全国进一步实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或有借鉴意义。通过此次混改将放大国有资本功能,随着国有资本的不断投入和退出,引进和培育一批又一批的优质新兴企业,加快珠海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当中,珠海一举成为“港-深、广-佛、澳-珠”三个极点当中的重要城市。当下的时间节点、区位节点、政策节点,都让珠海再一次站在了改革和发展的潮头。对于珠海来说,能否顺利开启新一轮国企改革,能否在未来十年抓住关键时间窗口,举全市之力,汇全市之资源,补历史之欠账,集中精力办大事,加大对珠澳合作、资源配套、产业环境、创新创业、自然资源的投入,既事关珠海市能否实现成为大湾区重要门户枢纽,成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成为沿海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典范战略目标,也事关珠海能否通过落实国家推动澳门产业多元化战略,实现自身的重新崛起。
作为中国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珠海市果断推进此次格力电器混改方案,彰显了珠海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深化改革的决心和推动珠海“二次创业”的自信。格力电器积极响应珠海市国资委“退回去,引进来”的举措,顺应国家战略,以市场化为中心,大力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治理结构和提高市场化程度,为混改迈入3.0时代做出了有益尝试。
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