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商务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虎门地摊上的服装大佬

   2023-04-25 IP属地 广东佛山网络收集880
核心提示:虎门地摊上的服装大佬 30 年前,虎门还只有两家裁缝店为百姓量身做衣,与时尚毫无关系。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虎门服装由自发成市到顺势
虎门地摊上的服装大佬
30 年前,虎门还只有两家裁缝店为百姓量身做衣,与时尚毫无关系。改革开放后的30年里,虎门服装由自发成市到顺势建厂、再由政府因势利导,形成了如今有相当规模的服装产业集群。目前,国际时尚之都香港发布一个新的时尚流行款(服装),虎门可在当日得知,到次日就能完成设计打版制作并上市出售。
◎布衣登场(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穿10条裤子蒙混过关
虎门人梁叔在1982年时,还是个整天拼命挣钱的小伙子。那年他和朋友一起花了1.6万元买了一条船,专门往香港贩卖冬瓜等蔬菜。回虎门时,他的船上总要藏上几十米尼龙布匹,提心吊胆地返回虎门。
1980年的一天,虎门最早做服装的苏老板前往深圳沙头角和当时的友谊商场买了上百件衣服。这么多货白天他不敢走,晚上特意雇了一辆手扶拖拉机,车厢下面装衣服,上面盖满饲料,趁着夜色偷偷将衣服拉回虎门。
张永通是老莞城人,1950年代就来到虎门工作。热爱摄影的他用相机记录了虎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他有一张老照片:一段空旷的老街面两边聚集着很多人,这些人聚集在百米长的地摊上“逛街购物”。这张照片摄于1979年前后,拍摄的是虎门执信公园隔壁的一条街道。那几年里,梁叔和苏老板偷偷带回来的衣服、布料会经常出现在照片中的地摊上,而且非常畅销。卖一件衬衫、裤子起码能赚几块钱。
这两位现已有万贯家财的老板回忆起当年“练摊”的情形时说:“那个年代,虎门、厚街、长安等地,有太多人和我们一样,勇敢地投身到改革开放初期的商品经济大潮中。我们三天两头往返于深圳沙头角、香港与虎门之间,以各种方式带回大陆奇缺的洋货,包括不止一次地从深圳沙头角穿着10条裤子返回虎门以逃避检查。”
正是由于当年这代人的胆识与艰辛,1979年前后,才有了张永通老人镜头下的;洋货街”。这条街很快就远近闻名,逐渐吸引了珠三角和内地的大量生意人。人气旺的时候,每天那里能聚集几千人。
“围剿”剿不灭求富热情
1978年前后,早年逃港成功的虎门人返乡探亲时,会带回一些衣服、帽子、袜子、电子表等物品。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穿的服装是一片“灰”“黄”“蓝”,这些“洋货”令当时的虎门人大开眼界,舍不得穿用或者物品多的人就拿到执信公园隔壁摆地摊卖。一件衣服可以卖到几元到几十元钱,这在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财富。
当时改革开放春风刚刚吹起,商业精神浓厚的虎门人自然不会浪费机会。虎门到香港水路交通非常方便,当时只要几小时(现在只要1个多小时)。他们都会像梁叔和苏老板一样,去香港或紧邻香港的深圳沙头角(即中英街)卖鱼、蔬菜,然后直接“走私”一些衣服、布料返回虎门“练摊”。
谭志强是虎门镇经贸办主任。1980年时他还小,他经常去“洋货街”是因为那里有很多漂亮的东西。“当年经常有人来查,包括省里的工商部门。他们一来,摆地摊的都抱着货四散奔逃。”
苏老板说,说白了当年他们都是“走鬼”。工商部门经常前来“围剿”,被抓住所有的物品都要没收。为了逃避“围剿”,他们有时选择中午或者晚上下班时间摆摊;有时只带一小部分服装,卖完再回家取。梁叔说,他们当时带货回来途中到摆地摊时,心里一直都怕的。但他们需要钱,那种求富热情很难被“围剿”掉。
◎规模初现(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设个管委建服装集市
如果说虎门镇政府在1993年投建虎门首个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市场富民时装城,是对虎门服装专业市场建设最有意识的引导,那么1981年虎门成立的“工商业个体劳动者管理委员会”(简称“个管委”),就是政府当时对虎门还没成型的服装市场的无意“扶持”。这一“扶持”加速了虎门服装专业市场雏形的形成。
1981年刚成立的“个管委”还是个很穷的单位,只能靠借贷和自筹资金,临街依巷办起简单的地摊排档市场,市场将原先杂乱的地摊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当年“个管委”就十来个工作人员,他们那时的工作就是每天每人骑辆破自行车走街串巷,到一个个摊位上去收市场管理费。早期一个服装摊位一个月收5块,水果摊位一个月收1至2元不等。
虎门最早从事服装生意的苏老板在1982或1983年拿到营业执照。他回忆说,当时政府先后搞了双桥(现虎门旧人民医院对面)、老富民等多个集市,早期的服装档口和当时的其他小商品档口一样,都是简陋的大排档式的,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虎门专门经营服装生意的商户有几百家(不包括依然存在的“练摊”小商贩),已形成一定的规模。
日赚万元很寻常
苏老板说,1988年左右开始,虎门的服装市场火爆起来。内地的服装市场也逐渐觉醒。当时虎门做服装贸易的人已经非常之多,客户开始涉及到内地甚至国外。那时他从中山拉一车衣服回来,瞬间会被批发商抢完。
当时他在老百家商场有个商铺,他从韩国一家夹克制造厂直接订货,货发到香港,夜里用货车运到虎门。浙江温州等地的很多批发商连夜等在他档口前,一车货到后不用到天亮就会被抢光。
“批发每件300至400元,平均一件我能赚50元。一天发一次货纯利1万块没问题,如果货多赚得更多。”苏老板说。
1980年代末,现在的虎门经贸办主任谭志强也做了几年服装生意。那时中山和广州的服装比虎门发达,服装企业多,他基本都去那里拿货。到虎门很好卖,随便一个月能纯赚个一两千元。那时人们工资每月两三百块,相比之下他的收入非常可观。“当时虎门有七八百个服装摊位,大家都能赚不少钱。但日赚1万的人,凤毛麟角。”
不过,让苏老板、谭志强以及当年虎门数百位服装商贩们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仅仅过了几年,在虎门做服装的人,一天赚1万元已经变得非常普通。
◎黄金十年(20世纪最后10年)
家庭服装作坊成为流行
1970年代,虎门太平女孩陈玉玲家有一台缝纫机。她姐姐平时会给有需要的乡亲们做些衣服。
1982年左右,“从小喜欢服装”的陈玉玲到国营太平服装厂上班,月工资36元。那时虎门的地摊市场已经形成规模,像苏老板这样的“走鬼”们,运气好一两天就能赚36元。
1984年,陈玉玲听从**的劝告,从工厂出来,拿着待业证去换了个个体营业执照,加入摆摊洪流。
出去拿货的价格,比自己做出来的成本要高很多,陈玉玲家的缝纫机增加到三四台。她找了助手,每天就知道做衣服,拿到市场卖。“那时像我这样的家庭在虎门已经很多了,好像都成了一种流行。”
1986年,“个管委”在太沙路建了一个有300多个摊位的“大市场”,就是现在的老富民市场。其中有个摊位就是陈玉玲的。
陈玉玲说,1986年之后那几年,老富民人大都一年能赚十几万元。一个小摊位如何能撑起这么大的营业额?陈玉玲说,那时从其他地方批发已经不是他们的主要进货渠道。虎门太平家家户户每天没完没了的缝纫机声似乎说明了一切。
陈玉玲那一代辛勤的服装生意人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开创了虎门服装产业一个独特的发展模式——“前店后厂”。虽然那时他们的作坊还不能称为厂,但已形成了这种独特模式的雏形。
前店后厂催生500年难遇商机
“有人说1990年到2000年这10年,对虎门服装商来说,500年难遇。”这种来自民间的说法,是对20世纪最后10年虎门服装市场火爆程度的一种诠释。
虎门镇政府对1993年投入使用的富民时装城的评价为“一子落定,全盘皆活”。
1992年10月5日,“个管委”注册成立虎门富民服务公司,借贷集资7000多万元,购买土地9988平方米,兴建富民商业大厦(富民时装城)。当时这栋有多达1200多个商铺,垂直电梯、扶手电梯、观光电梯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的十层大楼在虎门吸引了太多人的目光。
富民公司江华洲介绍,1993年11月21日富民时装城开业当天,气温从18℃一下降了5℃,富民大厦内1000多家刚开业的商铺,瞬间卖完所有衣服。有些铺主的一些准备当垃圾处理的衣服都被抢购。冥冥中似乎预示着这座大厦之后创造的“神话”。
当时,陈玉玲在富民时装城有3个铺位。事隔多年后的今天她回忆说,1993至1996年,只是虎门服装业繁荣的一个开始。
1996年之后,陈玉玲形容富民时装城内每天人挤到走不动路,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批发商。“早上7点30分,我拉去一车衣服。有时货根本不用进商铺,在时装城门口,批发商们连搬运工都自己充当,直接上车卸货买走。”
不好问陈玉玲自那时每月盈利多少。这只能通过富民时装城的商铺租金和价格的涨幅,自己想象。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源自网络收集发布的内容,本站会员编辑发布。
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info@1688b2b.com。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www.1688b2b.com/news/show-13737.html

 
更多>同类资讯文章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文章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行业知识,产业动态、产品指南、产品应用等原创性内容优先审核发布。】
1、提交粗糙的广告软文或者对用户无任何帮助、无价值的文章将无法被通过审核。
2、发布内容时请选择合适的栏目归档。
3、严禁类同内容重复发布及标题堆砌关键字。
4、文章内容须与标题有一定相关性。
5、排版精美工整用户才愿意去看
6、以上不合规一律不予审核直接删除
7、审核时间一般24小时内,优质文章优先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