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中国纺织工业早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传统制造业,现在已成为包括纺织业和服装、家用纺织品、产业用纺织品这三大类终端产品制造,以及纤维材料制造业、纺织服装机械制造业于一体的“大纺织工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夏令敏在日前举行的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二届四次理事会暨产业发展论坛上如是说。
他强调,纺织工业要在信息技术深入应用的背景下加快推进融合创新,促进纺织服装产业与高新技术融合,纺织服装产业内不同行业融合,纺织服装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以及与国际产业链的融合。
着力构筑绿色发展新生态
“2018年我国化纤长丝织物总产量达到508亿米,同比增长5.39%,长丝织造产业生产稳步增长。在出口方面,长丝织造领先纺织全行业。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8年纺织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67%,长丝织物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6.17%,增速较2017年提高4.65个百分点,在纺织物出口中表现较好。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中西部地区长丝织造产能增长迅猛。”中国长丝织造协会会长王加毅介绍了当前长丝织造产业的运行情况。
他还指出,产业的发展重在务实,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绿色织造目标取得很大进展:我国长丝织造行业绝大多数企业的环保意识普遍得以提高;新建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和中水回用措施已经做到全部落实;传统产业园区除个别低小散企业存在跑冒滴漏外,大多数企业都能落实污水处理并达标排放。
目前,纺织行业加快绿色布局,着力构筑行业新生态。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方面,抓紧实现无锑催化剂的国产化、规模化生产及应用,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废、污物的产生和排放等。恒逸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徐锦龙表示,逸钛康是一种100%采用全新钛系催化剂替代锑催化剂合成的聚酯纤维材料(涤纶),重金属锑含量为0(常规聚酯纤维含锑量在200PPM以上),由于锑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会还原成金属锑粒子,加上其较高的添加量,对整个后加工过程产品副作用少;钛催化剂添加量只有锑的十分之一,不析出,更清洁,加工性能更好,更加绿色环保。
智能制造成纺织新风向
当前我国纺织行业正处于快速变化更迭的时代,在这样纷繁复杂的产业发展环境中,纺织品材料的创新与革命是未来发展核心。当越来越多的下游服装企业开始采用智能仿生纤维、生物纳米纤维、石墨烯材料、环保再生纤维等纺织新材料时,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新材料谁就赢得竞争先机。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纺织处处长曹庭瑞指出,智能制造是纺织工业未来的发展趋势,面对新形势,工信部积极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明确把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并以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培育等作为抓手来推进智能制造工作。
他表示,四年来,工信部共遴选确定了305个智能能能试点盘范拭目,其中纺纺行值有20个项目入选,涵盖了棉纺、化纤、印染、服装、针织、家纺、产业用、纺机等行业;同时,也支持了一批纺织企业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和新模式应用项目,这些工作的开展,都对纺织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智能制造新模式培育推广、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集成应用向发挥了重要作用。
恒力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郭昱君表示,在智能制造时代,企业除了提升生产效率,还要通过数据、技术的驱动,打破品牌端、消费端与制造端的连接界限,要以“创新”为核心重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实现产业中多方高效协同,来适应商业创新的生产模式。
军民融合催生新纤维产业
军民融合作为国家安全战略,是支撑国家由大变强的必然选择。“军转民”“民参军”步伐加快,军民科技协同创新正加速推进,纤维材料领域的科技革新正推动纤维产业的颠覆性发展,催生新一代纤维产业。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王玉萍指出,纤维材料更加关注社会责任、终端消费和未来发展,具有智能等多功能及超高性能、超高性价比、超高附加值、超高产业拉动效应。目前,具有低碳绿色特征的高性能、多功能、智能化、绿色纤维已超越传统纤维产业,成为先进制造业、智能与功能、安全与防护、健康与生活、新能源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为军民融合一体化提供保障。
“军民融合材料创新包括满足军民协同发展、促进材料技术创新、建设高质人才队伍、保障国防装备先进、构筑高效创新体系五重价值导向”,军事科学院系统工程研究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郝新敏指出,生物基尼龙纤维作为新型功能性纤维,以军队防护装备应用为初期目标,以军队科研促进民用开发,走产学研用结合、军民融合式发展的道路,将会快速推动产业化和市场发展,形成新的产业链条和经济增长点。(马艳)
转自:中国工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