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染料工业已有一定规模,年产量达5200吨,产品以硫化染料为主,还有少量的酸性染料和直接染料。经过70年的艰苦奋斗,我国染料工业已经由原来的国有企业为主转向民营企业为主的新局面,无论是生产水平还是生产规模都已列世界之巅,正向染料工业强国迈进。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染料工业发展步入新阶段。早在1949年2月,大连染料厂就开始恢复生产,成为新中国的第一家染料厂;1956年1月,国营上海染料工业公司成立;同年,天津染料化学工业公司成立;1958年底,由中国政府投资兴建的染料骨干企业——吉林染料厂投产,使我国染料工业向高端化迈出了重要的一步;1964年,北京染料厂迁至北京市东南郊进行扩建,成为当时国内重点染料生产企业之一。
到改革开放前夕,我国染料工业逐步形成了包括上海、天津两大染料厂及吉林染料厂的12家重点国有企业在内的染料工业格局。改革开放后,在国有染料企业转制的同时,一大批乡镇、合资、民营染料企业开始建立,并迅速发展,特别是以浙江为代表的民营染料企业的兴起,对全国染料企业的体制转化、结构调整起到了推动作用。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主要的染料生产基地逐渐从原来以国企为主的吉林、上海和天津转移到以民企为主的浙江和江苏。这两省的染料年产量一度占到全国的约80%,染料出口量接近全国的70%。70年来,我国染料工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是生产规模及品种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已成世界第一染料生产大国。目前产能已占世界染料总产能的三分之二以上;可生产的染料品种达1200多个,经常生产的品种600多个。2018年我国染料产量81.2万吨,有机颜料产量22.2万吨,染颜料中间体产量43.7万吨,销售收入累计完成681.5亿元。
二是技术创新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在新产品创制上,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开始了更广泛的研发工作,涉及染料、有机颜料和纺织助剂及相关中间体的所有类别。在装备提升上,合成反应设备的大型化成功解决了大型反应釜在质量传递、热量传递方面的工程技术难题。
三是国际合作不断加强。2004年,杭州百合花化工公司与科莱恩合资,建成杭州百合科莱恩颜料有限公司;2007年10月,浙江龙盛与印度KIRI染料公司在印度合资兴建LonsenKiri染料公司;2009年,浙江龙盛收购全球染料巨头德国德司达染料公司;2011年,浙江闰土与约克夏染料集团公司合作重组;2016年,浙江传化集团收购荷兰拓纳化学公司。
四是充分重视安全环保,清洁生产进步显著。产品方面,企业和科研机构从源头做起,大力发展环保型染料和含致癌芳胺染料的替代工作。
目前,我国已成功研发出近500个新型环保型染料,环保型染料已超过全部染料的三分之二。 “三废”治理方面,加强末端治理,采用膜过滤和原浆干燥降低废水量;采用MVR技术和多效蒸发技术处理废酸和含酸废水等。 安全生产方面,采用连续化和自动化工艺,严格安全管理和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安全知识和素质,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