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近日发布公告,裁定原产于美国、欧盟、韩国、日本、泰国的进口苯酚存在倾销,决定自9月6日起对其征收反倾销税,税率为10.6%~287.2%,征收期限为5年。
此次反倾销初裁,是继今年5月我国对进口苯酚实施临时反倾销措施之后的进一步措施,引起业内广泛关注,苯酚市场格局或重构。
定价权进一步巩固
此次反倾销税落地覆盖主要进口国家,将对苯酚进口量形成明显压制,直接利好国内苯酚生产企业。
近年来,我国苯酚产能基本平稳。统计数据显示,告别2012~2014年的急速扩张后,2015~2017年我国无新增苯酚产能;由于某企业10万吨/年装置关闭,2017年苯酚产能略有下降;2018年产能稍有增长,至270万吨/年。
在国内苯酚产能保持平稳的同时,近几年苯酚进口量却逐年递增,且进口依存度逐渐提升。商务部数据显示,在损害调查期内,倾销进口苯酚产品数量分别为2014年16.7万吨、2015年13.2万吨、2016年16.7万吨和2017年1~9月26.9万吨。其中,2016年与2014年持平,但2017年1~9月同比大增165.1%,倾销苯酚进口数量明显超过损害调查期的其他时间段数量。
金联创数据显示,2018年国内苯酚表观消费量231.37万吨,进口量41.87万吨,进口依存度为18.1%。
今年以来,伴随下游需求提升,国内酚酮新增项目复苏。2019年,浙江石化一期65万吨/年酚酮项目有望投产。未来,有望上马的酚酮项目包括利华益维远、聊城鲁西聚碳酸酯、江苏瑞恒信材料等企业的项目。
在国内项目复苏、产品供应充裕的情况下,反倾销初裁结果的公布,将对后期苯酚进口形成抑制,国内企业的定价权也将进一步巩固。
进口格局可能重塑
苯酚反倾销初裁后,贸易伙伴或将重新定位,进口格局也有望重塑。
据了解,2017年我国苯酚总进口量为36.55万吨,其中91%来自于被调查的5个国家及地区。2018年总进口量为41.88万吨,其中78%来自于被调查的5个国家及地区。
针对上述5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商务部此次征收的苯酚反倾销税税率分别为:英力士美国公司287.2%、美国兰科运营有限责任公司244.3%,其他美国公司287.2%;欧盟公司30.4%;韩国锦湖P&B化学株式会社12.5%,LG化学12.6%,其他韩国公司23.7%;日本三井化学株式会社19.3%,其他日本公司27%;泰国PTT苯酚有限公司10.6%,其他泰国公司28.6%。
对比今年5月征收的反倾销保证金,原产于美国的进口苯酚反倾销税比之前的129.6%、125.4%提高了一倍左右;原产于欧盟、韩国、日本及泰国进口苯酚的税率存在不同程度降低,为10.6%~30.4%。
对此,金联创分析师认为,今后美国苯酚流入中国市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欧盟、韩国、日本及泰国反倾销税率不高,虽然会增加出口成本,但也存在出口机会;中东、新加坡及中国台湾等地不在影响范围内,或借机增加出口量,特别是沙特有望逐渐替代被调查国,成为中国进口苯酚的主要供应国。
短期涨价难掩过剩
反倾销裁定消息一传出,立即引发了苯酚市场的一波涨势。卓创资讯数据显示,华东地区某企业苯酚出厂价9月6日上调150元/吨。近期,华东苯酚市场挺价惜售,场内持货商出货积极性不高,部分捂盘观望,报盘价超过8000元/吨。
不仅是苯酚,下游聚碳酸酯(PC)市场价格也联动上涨。9月3日反倾销公告发布当天,PC价格随即上调300元/吨,华南地区涨幅明显,下游中低端厂家也跟涨。9月5日,PC主流价格再上调200元/吨。短期来看,市场供应面略紧及成本面影响仍旧持续,PC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尽管苯酚市场价格较好,但业内人士仍提醒,价格的变化最终会回归到供需平衡基本面,炒作并不会持久。当前全球苯酚总产能处于过剩状态,国内的主要竞争对手已从与进口商竞争转换为内部竞争。因此,国内苯酚企业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降低装置能耗、物耗,提高产品质量,以满足双酚A等下游产业的要求,增强市场竞争力。(王鹏)
转自:中国石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