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上,光明科学城担负着至关重要的角色。4月14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联合“深圳发布”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深圳市政府关于支持光明科学城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若干意见》明确支持光明科学城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打造世界一流科学城,在科技创新全链条的各个阶段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图片来源:深圳光明官微
据了解,《若干意见》共十个部分,包括总体要求、面向产业需求构建综合科研体系、集聚全球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加大资金保障力度、加强规划管理和空间用地保障、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配套供给、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组织保障体系等内容。
《若干意见》中提到,光明科学城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将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要求,以“蓝绿为底、组团镶嵌、乐居宜业”为原则,将建设一座开放创新之城、人文宜居之城、绿色智慧之城。
一、为什么要建设光明科学城?
中央出台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大湾区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而它的建设离不开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个关键和核心的支撑。
去年8月,中央支持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近期,科技部、发展改革委等国家五部委联合印发《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这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首次写入国家公开发布的文件,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是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核心支撑。
据深圳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突出地域特色,发挥产业创新能力强、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势,重点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进行布局,培育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兴产业。
同时,《若干意见》提出,光明科学城承担的使命包括:面向产业发展需要布局重大创新载体,培育内生增长的原创型产业,突破科技创新体制机制障碍,汇聚国际一流的创新资源,推动构建粤港澳合作创新共同体,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贡献深圳力量,有力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
二、关于深圳光明科学城的几个“关键词”
· 99平方公里:光明区的规划面积,占光明全区面积的六成以上,以“科学+城市+产业”为发展规划,以“一心两区,绿环萦绕”为空间格局。
· “一心两区”:即光明中心区和装置集聚区、产业转化区,“绿环萦绕”即蓝绿活力环。具体而言,光明中心区作为科学城综合服务中心,规划面积10.8平方公里,定位深圳北部集商业、文化、游憩、休闲配套于一体的城市新中心。
· 装置集聚区包括“一主两副”三个科学集群。“一主”是指大科学装置集群,“两副”即科教融合集群、科技创新集群。
据悉,其中的装置集聚区规划面积12.7平方公里,是光明科学城大科学装置和交叉型研究平台的主要承载区,《若干意见》中提到的先进表征综合粒子设施等标志性、稀缺性的大科学装置,以及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研究型大学,深圳湾实验室等研究平台都布局在该区域。
图片来源:深圳光明官微
三、光明科学城该怎么建?
据了解,光明科学城的规划建设目标将分三步走,达到三个目标:
一、到2025年,初步形成世界级科学城的核心功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初具雏形,国际一流大学和一流科研机构加快建设,成长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二、到2035年,基本建成高度国际化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核心承载区,形成学科与功能布局合理、性能水平全球领先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培育出一批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集群;
三、展望2050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持续产出大量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引领性原创成果,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策源地,成为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引擎。
四、全面提升公共配套保障 营造一流环境
光明科学城建设成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需要在光明科学城营造一流环境,同步配套保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才集聚方面
制定光明科学城人才发展规划、人才引进目录,在高层次人才认定、推荐等方面给予更大自主权,探索通过“薪酬谈判制”招募高端人才团队;给予短期来深工作的人才更多便利条件,推广使用人才双聘制度,设立科学城国际人才服务中心;支持新建科研事业单位实行市场化、社会化用人,实行编制管理的科研事业单位确有需要的可设立特设岗位,加快推动技术移民试点,建立技术移民职业清单和积分评估制度。
图片来源:深圳光明官微
资金保障方面
每年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方式下达补助资金,全面保障光明科学城建设;光明科学城范围内土地整备资金投入主要由市级财政承担,光明区后续土地出让收入扣除政策性计提后全额返还;研究符合光明科学城发展需要、权责清晰、事权与财权相适应的市区财政体制关系;将光明科学城设施核心区“一主两副”范围内的政府投资项目,全部调整为市政府投资事权;市相关专项资金,优先支持落地在光明科学城的产业、创新和人才等项目;加大专项债发行规模和市属投资基金投资力度,积极发挥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作用。
空间用地保障方面
在本轮国土空间规划中力争对光明科学城范围内的永久基本农田布局进行适当合理优化;在全市年度城市建设与土地利用实施计划中,对光明区新增建设用地、农用地和耕地指标予以倾斜;支持通过城市更新推动项目落地,开展创新型产业用房建设用地的划拨工作;依托光明区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将生态保护以及海绵城市建设、碧道建设、初雨系统建设等现代水务设施纳入城市规划体系,将光明科学城打造成世界一流的生态样板城区。
图片来源:深圳光明官微
交通设施建设方面
加快光明城站枢纽综合体建设,重点增开早晚高峰期到香港、福田列车班次,推动深莞增城际线在光明科学城设站;推进轨道6号线支线南延段、13号线北延段线路开工建设,推动轨道18号线光明段、轨道26、29号线纳入城市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开展轨道30号线延伸到光明区的规划研究;推动龙大、南光高速市政化改造工作。
公共服务配套方面
加快推进深圳科技馆建设,支持光明小镇打造国际知名生态旅游小镇,高水平建设相关公园;采取直接办学或委托办学方式,引进1-2所市直属义务教育高质量学校,扩大优质基础教育资源供给;加快建设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深圳)二期、深圳市中医院光明院区,支持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创建三甲医院,打造区域医疗卫生高地;加大人才住房筹集力度,提高光明区人才住房配建比例,位于光明区的市级保障房房源优先向光明科学城人才倾斜。
体制机制创新方面
通过市区两级合作等多种模式成立市场化和专业化建设主体,统筹组织实施光明科学城土建类工程;组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中心,代持和管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关键核心资产;从优化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方式入手,加大激励力度;设立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试点、推动成立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健全完善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形成科学化、社会化、多元化的技能人才评价机制。
(部分资料整理自深圳大事件、深圳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