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和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期权获批以来,上述3个化工期权的上市进程备受产业界关注。一方面,塑化产业企业非常注重风险管理,急需掌握更多的风险管理工具;另一方面,部分已有一定期权交易经验的塑化企业跃跃欲试,希望尽快参与进来。
企业需要更多的避险手段
今年一季度,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市场正常运行的节奏,令产业企业对风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风险管理成为当下实体企业急需掌握的技能。
“经历了上半年疫情期间大起大落的行情,塑化产业企业对风险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浙江明日控股集团总经理助理邵世萍告诉期货日报记者,对企业来说,当前的风控已经由敞口风控转向综合风控。不仅是产业基本面、市场因素会影响价格走势,宏观面变化更是会导致极端行情出现,特别是市场流动性一旦缺失将产生连锁负反馈。
就塑化产业而言,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受口罩需求激增等因素影响,纤维级PP价格一度翻了数倍,基差扩大至数万,随后口罩“泡沫”迅速破裂,一切回到原点。
在北京四联创业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简称四联化工)合成树脂事业部副总经理廖承伟看来,今年的疫情和4月份“火热”的熔喷布给产业链上中下游都上了一堂生动的风险教育课。
“以‘两桶油’为代表的上游春节后大量货物无法及时销售、运输,中游被动承接库存,下游生产企业则面对原料价格的大幅波动无所适从。”廖承伟表示,其间,合理、科学运用衍生工具对冲风险是相关企业至关重要和不可或缺的解困手段。
据记者了解,经历上半年行情的大幅波动,塑化产业企业参与衍生品市场的积极性大幅提高。不少央企、上市公司尽力克服各种障碍和限制进入期货市场,更多的中小企业也在全力学习和尝试参与期货市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期货工具可以帮助规避市场风险,但今年的市场比较复杂,面对日益增加的潜在风险,塑化企业急需更加多元的风险管理工具止“痛”。
“疫情和原油的双重利空导致塑化市场上半年出现较大的单边下跌行情,市场价格跌至历史低点,如果继续利用期货工具进行套保,一旦超跌反弹极易陷入正套‘陷阱’。”邵世萍表示,由于全球疫情短期看不到拐点,塑化价格进一步下跌,“此时合理配置期权套保头寸,可以完美避过正套‘陷阱’”。
事实上,塑化产业对相关品种期权上市的呼声已久。作为期货的有效补充,期权不仅可以为塑化企业风险管理提供更加丰富的工具,同时还可以为全市场增加新的投资工具,便于交易策略实施。
产融结合是大势所趋。“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特质和需求,在期货和期权市场上选择合适的风险管理工具,充分灵活有效运用为自身创造价值,为产业创造更多的价值。”杭州中菁实业副总经理柴铁松说。
化工期权前景值得期待
对于即将上市的塑料化工期权,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作为大商所能化板块的核心品种,PP、PVC、LLDPE期货合约已上市多年,且市场上已出现大量的相关场外期权交易,市场参与者基础较好,上述3个化工期权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目前,不少化工企业逐步开始利用场外期权等工具,同时也在积极为场内期权交易做准备。
“天原集团长期参与化工品种期货交易,在PVC期货上市之初即开展套期保值,拥有成熟的期货套保团队。”天原集团副总经理李剑伟介绍,目前公司已开立场外衍生品账户,并已尝试购买场外期权,具有一定的期权知识和交易经验。
李剑伟告诉记者,上述3个化工期权上市后,天原集团将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期权工具的优势,增加套保的深度和厚度,“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团队建设工作,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交易能力”。
“对产业企业而言,对期权业务的管理更重要,要从制度上确保期权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结合企业自身的情况和变化不断优化。”李剑伟说。
邵世萍介绍,PP、PVC、LLDPE是公司的主营业务产品,公司有计划参与上述3个化工期权交易,并为此做了相关准备工作,“我们一方面开展相关培训,组织业务部门进行期权合约规则学习;另一方面申请交易额度,明确风控管理制度,并在公司内部交易系统新增期权模块,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PP、PVC、LLDPE期权上市后,我们也会积极参与到场内期权交易中。”廖承伟告诉记者,四联化工已经进行了相关学习,会继续摸索新的期现模式,将期权纳入正常经营活动中,为下游生产企业提供更多的锁价加保险模式的服务。
转自:期货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