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商务网讯:据相关媒体从西安市人民政府了解到,9月4日,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西安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方案(2020—2021年)》的通知,详情如下: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西安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方案(2020—2021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8月14日
西安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
建设方案(2020—2021年)
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提高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9〕44号)和《关于发布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19〕1009号),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50个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之一,到2021年要建设成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综合利用基地。为有序推进基地建设,完善城市功能,积极服务全市绿色高质量发展,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以完善城乡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功能为目标,以鄠邑区为核心,辐射带动长安区、周至县、西咸新区、高新区等片区乃至全市,充分挖掘现有产业条件,加快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构建以城乡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置为主的产业集群雏形,提高各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效率和水平。完善城市建设功能,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向适度集聚化、适度规模化和产业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规划与区域协同相结合。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将基地建设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加强与各专项规划协调统一,引导集聚化、规模化利用废弃物,防止乱铺摊子、无序布局。
——坚持突出重点与协同处理相结合。注重把握城市废弃物产排特点,紧密结合我市产业基础、城市布局、交通区位等实际情况,明确基地功能定位和资源化利用重点,提倡跨区域、跨产业协同处理废弃物和相关设施共建共享。
——坚持创新驱动与政策激励相结合。鼓励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攻克关键技术,加强平台建设和产业示范推广。研究制定有效推动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等,推进体系建设和关键技术领域重点突破,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
——坚持生态优先,确保环境安全。严格落实相关环境标准,降低固废综合利用企业的污染物排放量。加强资源回收利用的污染防治,实现基地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和谐。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为全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布局探索路径,积累经验,带动我市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推动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2020年,建立西安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基地建设具体目标和任务进一步明确,重点项目加快推进。2021年,我市西南片区(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西咸新区、高新区)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初具规模,各类重点项目稳步实施,各项配套政策加快完善,大宗固废处置技术实力和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二)具体目标
到2021年,实现以下具体目标:
1.基地固废处置量达到一定规模,主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
2.基地各类固废处置及综合利用重点企业数量达40家。
3.以快递包装废弃物为代表的大宗城镇新型固体废弃物集聚化、规模化处理能力明显增强,回收体系逐步完善,回收利用率达到75%以上。
4.积极开展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及再利用,拆解能力达到3.5万辆/年,促进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形成。
5.基地建筑垃圾处置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资源化利用率达到70%以上。
6.以农作物秸秆(果枝)和废旧农膜为主的大宗农林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置和再生利用比例明显提高,基地范围内农作物秸秆(果枝)综合利用率达到85%以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7.加大对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重点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落实各类支持资金,基地建设相关财税鼓励政策体系逐步健全。
基地建设指标表
四、重点任务
(一)科学规划基地建设,统筹布局产业项目。以推进国家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为契机,加快编制《西安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规划》,在市级层面统筹规划一批高环保标准、高技术水准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基地规划坚持与城市总体规划、区域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相互衔接协调。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作为市级统筹规划基地之一,先行先试,为各类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探索经验。
按照“一个核心、多点辐射、全域协同”的思路在我市西南片区规划布局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优化基地产业布局。在核心区及辐射区范围内,依据所处置、再利用废弃物产业链的关联性,统筹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及再利用、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果枝)和废旧农膜资源化利用重点项目。通过合理规划项目空间布局,科学设置技术标准门槛,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企业间形成分工明确、互利协作、利益相关的合作关系,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生态环境共建共治。
(二)构建快递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探索建立“一个核心基地、百家快递企业、千个末端网点”共同组成的快递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体系,促进形成“规模化回收、标准化处置、多元化再利用”的综合利用模式,全面提高快递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率和利用水平。
完善回收利用体系。在《西安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规划》中明确整合现有快递行业绿色发展的创新思路,提升绿色研发能力和水平,按照“先易后难”“分年度、有梯次”的步骤有序推进快递包装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全面提升。以重点快递企业末端网点、第三方平台为主体,打造快递包装废弃物末端回收体系。在具备条件的高校校园、大型社区快递网点率先设置包装废弃物绿色回收装置。做好快递包装废弃物分类回收宣传,设立绿色回收基金,以电子券、积分及类似方式鼓励消费者主动参与回收。到2021年,全市85%以上的快递网点合理配置包装废弃物回收装置。引入专业第三方循环利用企业参与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逐步打通快递包装废弃物末端回收到再生利用的渠道。
开展示范试点建设。以中通快递西北(西安)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建设为核心,开展西安市快递包装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示范基地谋划与建设。通过建立规模化回收系统、分拣处理中心、再生利用中心及绿色包装研发中心,全面提升废弃物回收、处置及再利用水平和效率。加大重点项目策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争取将示范基地建设作为绿色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加快推进。
协同推广绿色包装。研究制定快递业绿色包装“西安标准”,开展快递业绿色包装行动,减少过度包装、重复包装。在品牌快递企业中开展循环中转袋(箱)全面替代一次性塑料编织袋试点工作,到2021年,全市快递企业循环中转袋使用率达到90%以上。研究制定关于促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和包装废弃物循环利用财政支持政策。打造绿色包装研发中心,引进包装品设计企业和研发机构,鼓励快递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及工业品设计企业深入参与绿色包装创新研发,支持实施重点研发项目,全面促进绿色包装的使用和推广。
(三)推进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再利用,探索废弃共享单车协同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积极落实国务院《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以陕西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有限公司为核心,以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为依托,吸引汽车拆解部件再利用企业、旧零部件再制造企业及市场化销售企业入驻基地,促进“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旧零部件再利用再制造—标准化管理—市场化销售”为一体的报废汽车循环经济产业发展,打造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旧零部件再制造、再利用产业集群。到2021年,基地报废汽车拆解能力达到3.5万辆/年,报废汽车回收拆解及旧零部件再制造再利用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加强废弃共享单车清运回收管理工作。积极拓展废弃共享单车回收及资源化利用,鼓励支持拆解企业和废钢回收企业与共享单车企业建立合作,将废弃的主体车架等金属材料、车体塑料、轮胎、坐垫等零部件进行拆解回收利用。
(四)打造多元化建筑垃圾再生产业集群。加大对建筑垃圾资源综合利用类企业的扶持,支持企业规范化、规模化发展,促进构建多元化建筑垃圾再生产业集群,形成“建筑垃圾—再生骨料、再生预制品—新型建材”产业链。加大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科技研发和应用示范力度,支持资源化利用企业技术进步,着力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建筑垃圾综合利用效率。建立完善《建筑节能新材料推广目录》,积极推广建筑垃圾再生新产品,引导企业申请绿色建材产品评价标识。到2021年,我市西南片区建筑垃圾处置能力达到1000万吨/年,资源化率达到70%。
(五)开展污泥综合利用处理。积极推广污泥焚化技术(协同焚烧),加快污泥焚烧处置厂建设。鼓励在污泥量小的农村污水处理场站采取发展“蚯蚓养殖—有机肥—土壤改良”等循环产业链的方式,对污泥进行综合处理,促进污泥处理与绿色农业有机结合。
(六)加强大宗农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按照“核心技术—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在我市西南片区统筹布局以农作物秸秆(果枝)和废旧农膜为主的大宗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到2021年,以农作物秸秆(果枝)和废旧农膜为主的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处置及再生利用比例明显提高,培育农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重点企业10家以上。
提高农作物秸秆(果枝)资源利用效率。根据农作物秸秆(果枝)产生量,在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按照合理半径规划建设标准化收储点。支持组建专业化收储运销机构,建立收储运销网络。在鄠邑区和周至县试点开展以综合利用为核心的循环型农业示范项目建设。鼓励发展秸秆有机肥、秸秆制板、秸秆编织、秸秆饲料化加工等商品化利用技术和项目,不断提升农作物秸秆(果枝)多种利用产业化水平。
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处置试点。健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网络体系,积极建立“收集有网点、收购有专人、加工有企业”的废旧农膜循环利用网络体系。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力度,重点扶持废旧农膜回收加工利用、生物可降解地膜应用试验等关键技术创新。结合我市实际,在中央和省上相关政策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优惠措施,加大对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可降解和无污染的环保型农膜新产品,逐步取代传统塑料薄膜。
五、重点项目
(一)快递包装废弃物资源回收利用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探索建立我市首个以快递包装废弃物统一回收、统一处置和统一回用为主的新型城市大宗废弃物综合利用闭环链条。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回收分拣区、回收加工区、成品区、产品研发和推广中心。
(二)快递包装废弃物逆向回收物流体系建设项目。以各快递末端网点及菜鸟驿站、近邻宝等面向社区和校园的第三方平台为主体,利用空箱逆向物流车回收快递包装废弃物,建立快递包装废弃物回收逆向物流体系。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回收网点标准化建设、废弃物逆向物流集散中心及电子信息服务平台等。
(三)陕西省报废汽车回收拆解中心建设项目。依托鄠邑区西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建设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及再利用项目,完善并延展报废汽车产品及其零部件回收利用产业链。
(四)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重点项目。在我市西南片区建设建筑垃圾资源化再利用重点工程,实现新增年处置能力700万吨以上。
(五)污泥处置重点工程项目。在基地辐射的长安区、鄠邑区、周至县、沣西新城建设多个污泥处置重点工程,加快实施“污泥干化+焚烧”的资源化利用项目,实现我市西南片区污泥处理能力达到1200吨/日以上。
(六)废弃塑料回收及再利用项目。对废弃塑料、废旧农膜及塑料制品进行回收和再利用,提高废弃塑料及塑料制品的资源回收及综合利用效率。
(七)大宗农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项目。以鄠邑区、周至县的葡萄、猕猴桃主产区为核心,以修剪果枝为对象,进行果枝粉碎综合利用项目建设。实施残菜瓜蔓秸秆综合利用及农膜回收示范村建设,推广新型可降解地膜和厚度合规地膜,推广残菜瓜蔓堆肥腐熟技术,引进残菜瓜蔓秸秆综合利用及废旧农膜回收机械,实施规范化管理。
六、政策支持
(一)优化项目准入政策。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原则,优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综合利用项目,在项目立项、环评审批手续办理、用地手续办理、用电申请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和积极支持。完善项目准入标准、管理实施流程和所需材料等,规范行业发展秩序,促进企业优化升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和管理水平。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积极落实国家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和综合利用等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优惠政策事项办理办法,精简涉税资料,有效便利企业做好税收优惠申报。调整和完善有利于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加快建立大宗废旧资源回收处理收费制度。做好政策宣传培训工作,提升政策执行质效,力争优惠政策应享尽享。
(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市财政局每年统筹现有相关专项资金,对基地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基础设施工程和大宗固废综合利用重点项目予以奖补支持。市发改委、市城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市水务局、市邮政局等部门要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扶持大宗固废回收及综合利用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补助。引导和鼓励政府相关投资基金支持基地重点项目建设。鼓励相关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地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推行PPP和政府购买环境治理第三方服务等模式,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固废综合利用产业开发领域。鼓励政府投融资平台和社会资本建立混合所有制企业参与基地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用于基地项目建设。
(四)完善长效促进机制。探索建立收费制度和奖补政策,按照补偿成本、合理盈利、“谁产生谁付费、谁处置谁受益”的原则,对废弃物综合利用涉及的消纳区和综合利用企业按照一定标准予以补贴。将资源再生产品列入政府采购目录,鼓励政府和社会公众优先选购资源循环利用产品,加快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发展的需求拉动机制。研究制订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再生资源回收、报废机动车拆解等管理办法,开展再生资源回收目录、产品标准等制(修)订工作。加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各环节的污染防治和能耗控制,严格实行以环保、节能指标为主要依据的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
七、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建立西安市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基地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基地建设的统筹规划,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健全共同推进机制,强化监督管理,协调解决项目推进各类问题,营造促进基地建设的良好环境。
(二)强化项目支撑。坚持将项目建设作为推动基地建设的重要支撑,围绕快递包装、建筑垃圾等大宗城镇低值废弃物,报废汽车、废弃共享单车等“城市矿产”,农作物秸秆(果枝)、废旧农膜等大宗农林固体废弃物,谋划并推动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提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效率,推动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加强监督检查。进一步健全信息公开制度,完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公开听证、网络征集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对重大决策和建设项目的意见。建立基地大宗固体废弃物信息管理服务平台,严肃查处随意倾倒大宗固体废弃物的违法行为。完善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基地内各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严格按照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明确的标准和措施组织实施,并及时向公众公示监测结果,接受监管部门和社会的同步监督,减少公众对基地环保监管的疑虑,全面杜绝二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