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一个简短声明,立即成为华人世界最热门的话题。
2 012年5月25日,84岁的李嘉诚曾面对媒体,首次披露了对家产的分配情况:将市值达万亿港元的长和系上市王国交给稳重的长子李泽钜管理;全力扶植次子李泽楷发展新业务——李嘉诚会拿出李泽楷现时身价的数倍资金,帮他收购心仪的公司。
与港岛很多巨富家族接连不断传出的财产纠纷不同,李泽钜和李泽楷对于父亲的财产分配均表示满意。当现场有人问及其何时退休时,李嘉诚从衣袋里拿出一张纸,上面密密麻麻记录了当日要出席的会议:“我今日还有10个会议,我要不要退休?”言谈风趣的李嘉诚不见疲态。
无论李嘉诚怎样刻意低调,都无法避开公众追逐的视线。以至于他的面色神情,两个儿子的花边新闻,都是香港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为何公众的目光如此胶着于李氏家族的一举一动?仅仅是因其富可敌国的财产吗?
大亨“上位”
似乎,每一位亚洲富豪都有一个辛酸的童年,李嘉诚也不例外。
上世纪30年代,由于时局混乱,广东潮汕动荡不已,大批潮汕人转战香港谋生,李经云便是其中之一。临终前,他告诫长子李嘉诚三句话:“求人不如求己”、“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失意时莫灰心,得意时莫忘形。”
1943年,李经云撒手人寰,他或许没有想到,在这三句话的激励下,儿子缔造出了撼动世界的财富神话。父亲去世之后,14岁的李嘉诚告别学业,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最初,他在茶楼做伙计,每日15小时的工作时间,磨练着这个少年的心智。
李嘉诚后来回忆起这段岁月时说:“我披星戴月地上班,万家灯火时归家。当时觉得,能睡个三天三夜是莫大的福分。”在这样一份底层行业里服务,让李嘉诚学会了察言观色,为他今后在商业活动中谙熟地处理人情世故埋下了伏笔。
不可否认,李嘉诚的成功与他富有的长辈们不无关系。其舅舅的家族当时拥有香港中南钟表有限公司。在舅舅的公司工作,让他拓展了商业视野。而与舅舅的女儿庄月明的婚姻被很多人认为是让李嘉诚成为当时的二流大亨的重要条件。
在李嘉诚事业的初创阶段,婚姻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在某种程度上说,李嘉诚当时所经营的企业,事实上是属于他妻子的家族。根据一位老友透露,李嘉诚的岳母也曾给这位女婿提供过额外的经济支持。
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20世纪40年代,塑胶工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兴起,李嘉诚在推销五金制品的同时,已经敏锐地感到塑胶制品的巨大机会。起初, 塑胶制品是奢侈品,但随着原料价格的大幅下跌,李嘉诚意识到,塑胶制品将成为廉价的大众消费品。商人的骨子里总是孕育着蠢蠢欲动的创业因子。1950年, 李嘉诚瞅准时机,创立长江塑胶厂,生产塑胶花。
上世纪50年代,是有限的生活水平与膨胀的欲望并存的年代。塑胶花就如同这个转轨时代的象征——价格低廉且漂亮实用。迅速占领香港市场后,凭借香港优越的地理位置,李嘉诚靠批发贸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塑胶花出口商、制造商,其产品远销欧美。
仅仅依靠塑胶花,李嘉诚就得以跻身香港巨富行列。只是,在当时的“商界”看来,就算做到再大名气,做塑胶花的商人也不过是小贩,“塑胶花大王”的称呼,多少有轻视的意味。
碍于身份的不受认同,捞到第一桶金的李嘉诚期待着一次变革。
一流地产商
拜经济发展所赐,1951年的香港,人口才过200万,但10年之后其人口数量就逼近300万,增幅近50%。人口增多和经济持续发展,不仅使住宅需求量暴涨,更致使大量的办公楼、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急缺。偏偏,香港是个地势狭小且多山的地区。
瞅准这一时机,1958年,李嘉诚在香港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两年后,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大厦落成之际,正遇香港物业价格大涨。李嘉诚断定房地产行业在香港将大有可为。由此,便开始循序渐进地将资金部署到房地产市场。
几年之后,经过狂炒的香港房地产曾一度狂跌。秉承着商人特有的“别人恐惧时贪婪”的智慧,李嘉诚用低价大量收购了地皮和旧楼,在观塘、柴湾及黄竹坑等地兴建厂房,用来出租。没过几年,炒房风暴平息,大批离港的商家回流,房产价格再次水涨船高。
彼时,李嘉诚将廉价收购的房产高额抛售,并转而购买具有潜力的地皮。这些地皮他并不出售,而是用来兴建楼宇。到20世纪70年代初,李嘉诚已拥有楼宇面积630万平方英尺,出租物业35万平方英尺,每年单是收租,就能赚取400万港元。
顺风顺水的李嘉诚此时表现出成功商人稳健的一面。在进入房地产行业的过程中,资金再紧,他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期房或加速建房进度。此外,李嘉诚 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他始终坚信,收租物业虽不像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时间愈往后移,物业增值便愈能 显现出来。
秉承这一商业理念,1971年6月,李嘉诚正式成立了负责地产业务的“长江置业有限公司”。次年7月易名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彼时香港股市一派兴旺,4个月后,“长实”在香港“骑牛上市”,一跃成为“华资地产五虎将”之一。
小蛇吞大象
实际上,李嘉诚人生的转折点并不是从塑胶行业投身房地产,而是他利用长实6.93亿港元的资产,控制了价值超过50亿港元的老牌英资财团和记黄埔。这则“小蛇吞大象”的商业奇迹,让李嘉诚成为首位入驻英资财团的华人,更奠定了李嘉诚在香港企业界教父级的地位。
1978年,李嘉诚以极快速度暗中低价收购“和黄”,当“和黄”董事局主席祁德豪发觉李嘉诚的举动时,虽第一时间组织英籍大股东反攻,但为时已晚,李嘉诚已夺得先机。在汇丰银行的帮助下,1980年,李嘉诚在股市上成功吸纳大量“和黄”,并最终拥有超过40%的股权。
当时,无人知晓缘何汇丰银行愿意将手上的和黄股票卖给李嘉诚。此中的原因,直到1998年李嘉诚才说出。原来,当年汇丰极为欣赏李嘉诚的管理方法,认为由他带领和黄必定会发展得更好,所以愿意相助。李嘉诚的个人魅力可见一斑。
收购和记黄埔之后,李嘉诚很快将其重组,并开始迈向国际化,逐渐在港口、电讯、零售、地产、基建及能源等产业领域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上世纪90年代,李嘉诚转战新经济,意图在3G、互联网、媒体、制药等高新产业领地抢占制高点。1990年后,李嘉诚开始在英国发展电讯业,投资 84亿港元组建了Orange电讯公司,并于1996年在英国上市,到2000年4月,他把持有的Orange四成多股份出售给德国电讯集团,作价 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纪录。用短短3年时间便获利逾千亿港元,Orange使李嘉诚的资产暴升一倍。
从上世纪最后10年开始,李嘉诚就牢牢占据香港首富地位。由于业务涉及面广,李氏家族打造了一个坚不可摧、在香港举足轻重的大型综合性财团。
目前,李嘉诚拥有多家蓝筹股公司,包括长江实业、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及长江基建,占恒生指数的两成比重。截至2012年4月30日,仅是长江集团旗下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总市值就高达8230亿港元。
有人戏称,香港人无法想象没有李嘉诚的生活,600万港人每时每刻都在为他积累财富,交通、电讯、电灯、零售……除去仰鼻呼吸之外,李氏家族渗透进了香港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龙兄虎弟
与巨额的财富相较,让李嘉诚更为欣慰的,应该是两个儿子在事业上的建树。
这对兄弟被港媒誉为“龙兄虎弟”,认为他们传承了李氏家族的优良基因。当然,这与李嘉诚的教育不无关系。当儿子们八九岁时,父亲便让孩子坐在会议室一角的小椅子上,出席董事会议,看自己如何与其他商人谈生意,希望通过此等潜移默化,令儿子们对商业产生兴趣。
与高调不羁的弟弟李泽楷相比,哥哥李泽钜为人低调,更多时候是作为父亲或者弟弟的陪衬出现。但是在1996年分拆长江基建上市时,25倍认购额的功 绩让厚积薄发的哥哥登上了李家的权势榜单。李嘉诚曾表示:李泽钜此次的表现可以打90多分,如果李泽钜不是自己的孩子,会给他100分。
1996年,李泽钜曾遭悍匪张子强绑架,李嘉诚救子心切,没有报警,付给绑匪10.38亿港币,犯罪所得金额之高曾录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不过,这次身心摧残并没有影响李泽钜在事业上进取。1998年,李嘉诚逐渐淡出长实集团,将集团管理权逐步交至李泽钜手中。
近年来,李泽钜在商业上日臻成熟。2003年,李泽钜通过一家私人控股公司,以38亿港元成功取得加航31%的股权,成为加航最大单一股东。这是李泽钜首次以私人名义投资,也是李氏家族首次大规模涉足航空业。
李泽钜处处维护父亲“尊严”,最忌讳“接班”一词:“父亲正年富力强,精力智力旺盛,他不会这么快退休。现在谈接班问题,为时过早。”
与哥哥相比,张扬的弟弟李泽楷是香港娱乐圈最爱追逐的人物之一,其先前与香港年轻演员梁洛施未婚生子的新闻,更是被媒体解读为与父亲关系和解的信 号。而实际上,李嘉诚对于幼子的宠爱,从财产分配中便体现出来:他尊重儿子的爱好——李泽楷在商业谋略上,表现出了对于新经济的投资热忱。
1993年,年轻的李泽楷将自己的卫星电视(Star TV)以9.5亿美元卖给默多克,掘到了第一桶金,并藉此声名鹊起,为日后与其兄分头创业打下了基础;2000年2月29日,李泽楷的盈科动力集团在与新 加坡电讯的角力中获胜,一举拿下香港电讯,缔造了亚洲有史以来最大的并购案。
这两次商业操作不仅让李泽楷登上了事业的高峰,更为他赢得了“小超人”的称号。不少人士评论:在此次财产分配中,李嘉诚对于幼子的“无条件支持”,多少显示出父亲的私心。但业界更坚信,即使首富有所偏袒,其动因也是为了稳固李氏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