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2B商务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黑龙江十四五规划建议: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

   2020-12-17 IP属地 广东佛山黑龙江省政府610
核心提示:黑龙江省日前通过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提到,落实国家三〇年前碳排
黑龙江省日前通过了《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其中提到,落实国家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新能源装机比重和消费占比大幅提升,合理降低碳排放强度。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培育新增长点。

提升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气化龙江”,推动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建设,统筹推进省内天然气干支线管网建设,加快储油储气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多层次天然气储备体系。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争取建设以我省为起点的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实现500千伏电网市(地)全覆盖、220千伏电网县(市)全覆盖,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加快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补齐农网短板,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2020年11月26日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通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部署要求,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围绕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就制定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围绕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目标定位,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新路子的总体要求,切实履行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政治责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拼搏、聚力攻坚,“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事关振兴发展全局的大事,啃下了许多制约发展活力的改革硬骨头,建成了许多打基础、攒后劲、利长远的重大工程项目,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六个强省”建设呈现新气象,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开创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农业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粮食产量保持在1500亿斤以上,粮食生产“十七连丰”,稳居全国第一位,农民收入登上一个大台阶,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更加突出。决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20个国家级和8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1778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村面貌、农民精神风貌焕然一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加快。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百千万”工程深入实施,国宝级“老字号”老树发新枝,炼油能力突破2500万吨,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大幅提升,神华国能宝清电厂投产运营,石墨、钢铁、铜等矿产资源开发产业加快发展,加速向万亿级产业集群跨越。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本籍两院院士达到41位,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43个、省级创新平台达到1146个,新型直升机、核电装备、舰船动力、非洲猪瘟疫苗等领域研发制造实现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250家,转化落地高新技术成果1518项,新产业新业态集群式成长,新旧动能高质量转换。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组建营商环境建设监督局,颁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深化“放管服”改革,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大幅改善。农垦、森工彻底打破了政企合一体制,打赢龙煤改革脱困硬仗,组建七大省级产业投资集团,民营经济占半壁江山。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数量居全国第一,生态保护全面加强,环境质量显著提升。生态优势加速转化,打造旅发大会品牌,全域全季旅游深度开发,“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旅游品牌叫响全国。对外开放迈出坚实步伐。中俄原油管道二线、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竣工投产,同江铁路大桥、黑河公路大桥顺利建成,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并加快建设,对俄开放合作第一大省地位更加巩固。龙粤、哈深对口合作走深走实,深圳(哈尔滨)产业园等一批标志性工程落地生根。援疆援藏工作取得新成效。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哈佳、哈牡客专投入运营,哈尔滨火车站成为靓丽名片,牡佳客专、佳鹤铁路加快建设,哈绥铁伊客专、北黑铁路提前开工,全省高速铁路网基本形成。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T2航站楼投入使用、东二跑道获批,机场网络进一步完善。京哈、绥大、哈肇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覆盖全省的高速公路网更加完善。重大水利工程相继建成投用,水资源综合利用和防洪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新基建加快布局,建成5G基站1.89万座。民生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文化软实力持续提升。传承弘扬黑龙江“四大精神”,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文化市场规模不断壮大,文艺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持之以恒纠治“四风”,深化机关作风整顿优化营商环境,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不断巩固发展,持续推进政治生态根本好转,凝聚振兴发展的强大力量。

2.我省面临的发展环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东北地区和我省作出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系列支持东北振兴政策措施,为我省加快振兴发展注入强大政治动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长期向好,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为我省提供了稳定的发展预期和良好的发展环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为我省推动资源、生态、科教、产业、地缘等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加快塑造竞争新优势,积极承接国内产业链转移,培育壮大新动能,创造了巨大发展空间,应对疫情助推新模式、新产业、新业态迅速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内区域经济发展分化态势明显,全国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各地对生产要素的争夺更加激烈。我省经济下行压力大,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重,开放合作水平不高,一些涉及体制机制问题的改革还在攻坚,吸引留住人才的力度还需加大,经济总量不大、发展速度不快、发展质量不优、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还有待解决。

我们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坚定信心和决心,保持定力和毅力,增强干劲和韧劲,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3.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全会的战略安排,依据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描绘的蓝图,到二〇三五年,全面建成工业强省、农业强省、科教强省、生态强省、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实现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把我省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展望二〇三五年,我省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自主创新能力和制造业竞争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农业现代化稳居全国领先地位,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得到充分保障,形成一流营商环境,建成法治黑龙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新时代文化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建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省,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实现美丽龙江建设目标;高水平对外开放形成新格局,对俄合作新优势明显增强;平安黑龙江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4.“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持续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对我省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自觉全面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着力解放思想,着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着力推动更高水平开放,着力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着力增进人民福祉,着力集聚各类人才,采取新的战略性举措,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振兴发展新路,维护国家“五大安全”能力进一步提升,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开好局、起好步。

5.“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自觉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省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自觉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以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好地发挥各方面积极性,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6.“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突出发挥比较优势,着力厚植后发优势,扬长避短、扬长克短、扬长补短,充分释放发展潜力,显著提高质量效益,到2025年,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深度做好“三篇大文章”,全链条抓好“五头五尾”,“百千万”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优势产业集群壮大,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现代服务业提质扩容,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工业强省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以上,新的均衡发展的产业结构基本形成。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突破。高质量构建起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智慧化水平全国领先,成为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进一步巩固提升。农村一二三产业全面融合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档升级,建成全国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和国家重要的高品质乳肉禽蛋制品加工基地,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成为第一支柱产业,建成农业强省。

——创新驱动发展取得新突破。创新驱动内生动力全面激活,科技、教育、产业、金融紧密融合的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竞争新优势加速形成。科教强省建设步伐加快,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作用显著增强。高水平建设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哈尔滨国家科技创新城市、全国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

——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进入全国一流行列,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基本建立。资本市场融资能力显著增强,企业上市步伐加快。央地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全面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突破,非公有制经济迸发新活力,民营经济实现“三分天下有其二”目标,更多民营企业加快进入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实体经济成为振兴发展主力军。人才发展机制进一步完善,育才聚才留才能力明显提升。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国际经贸大通道全面贯通,以对俄和东北亚为重点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全国对俄开放合作第一大省地位更加突出。高标准建设哈尔滨新区和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建成一批利用外资重大项目,成为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窗口和东北亚地区合作中心枢纽。龙粤、哈深合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成为省市对口合作样板。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突破。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建成,北方生态屏障功能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更加优良,建成生态强省。污染防治攻坚战不断取得重要成果,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降低,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产品价值加速转换,重点林区焕发青春活力,生态旅游首位度显著提高,旅游强省加快建设。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突破。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基本形成,哈长城市群联动发展,哈尔滨大庆绥化一体化加快推进,哈尔滨现代化都市圈高标准构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显著提高。加快推进百年油田(城)建设,“四煤城”和大小兴安岭林区高质量转型,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升级,美丽边城建设步伐加快,人口集聚功能不断增强,兴边富民成效显现。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全面推进。

——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边疆特色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新兴文化业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文化强省建设稳步推进。

——民生福祉改善取得新突破。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和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保体系更加完善。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拓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

——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进一步彰显,政府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社会治理特别是基层治理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

三、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重中之重,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夯实农业基础地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建成农业强省。

7.建设“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示范区。坚决履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政治责任,编制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国家战略示范区建设规划。毫不动摇抓好粮食生产,严守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继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水利现代化、科技兴农、现代育种、智慧农业建设等重点工程,创建建三江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600亿斤,粮食产量稳定在1500亿斤以上,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地位更加稳固。开展“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质量提升行动,优化种植业结构,统筹粮经饲发展,对标国际标准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区和绿色发展先行区。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和“两牛一猪一禽”工程,打造寒地黑土、绿色有机、非转基因高质量农产品和高品质食品品牌,开展粮食节约行动,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8.切实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对黑土地实行战略性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用养结合,落实国家东北黑土地保护规划纲要,扩大黑土地保护利用试点,加大耕地轮作休耕力度,确保黑土地不减少、不退化。采取工程、农艺、生物等多种措施,稳步扩大玉米秸秆还田及覆盖免耕,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耕地质量等级。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加强黑土地保护长效机制,实现黑土地永续利用。

9.推动农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业全产业链发展,发展出口导向型农业,实现农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把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成万亿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创建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先导区,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10.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统筹规划设计,科学组织实施,高质量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大力度强化公共服务补强提,进一步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实施强县战略,增强县城综合服务能力,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支持林场所振兴发展。形成良好的村落布局和乡村风貌,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改厕、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房建设质量,建设美丽乡村。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11.持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稳慎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立土地征收公共利益用地认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因地制宜发展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高质量办好供销合作社,完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推进以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为重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集体产权权能,发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12.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力推进脱贫群众迈向富裕。坚持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增强政策延续性,突出产业支撑,强化就业扶贫、产业扶贫等后续扶持,加强扶贫资产监管,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完善民生基础保障,健全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防止返贫和发生新的贫困,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

13.打造北大荒现代农业航母。继续深化农垦体制机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建成现代化大农业全国标杆,真正成为标准的制定者、行业的引领者、三产融合的示范者,打造成世界级农业领军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成为国家在关键时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围绕做好“三篇大文章”、抓好“五头五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建设工业强省。

14.强力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强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发,努力在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核心基础零部件,在复合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在高效增材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先进基础工艺,在智能制造等领域突破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形成整机牵引与基础支撑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和资金链等多链融合,增强核电装备、飞机制造、汽车生产等产业配套能力,实施“链长制”,推进稳链、补链、延链、强链,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加快打造高能级产业链条。

15.打造先进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围绕构建“433”工业新体系和“一区两带多基地”工业新布局,推进龙头带动、链条延伸、协同配套,加快打造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开发及精深加工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健全振兴先进制造业政策体系,加快培育先进制造业万亿级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提升工程,滚动实施千企技术改造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与应用,推进“企业上云”,培育建设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建成智能制造哈大齐先导区,打造东北工业智能化转型样板区。加速形成带动能力强的百亿级骨干企业矩阵,形成一批千亿级和百亿级产业园区。

16.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以自主可控、安全高效为目标,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聚焦三次产业关键产品和服务,依托终端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链供应链清单图谱,强化高端零部件、中间产品和基础原材料稳定供应,确保核心生产系统平稳运行。积极拓展与国内外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广度深度,立足省内拉长育壮产业链供应链,补短板、锻长板,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可靠,提升全产业链水平。加强标准、计量、专利等体系和能力建设,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强化自主产品应用迭代升级,加大对幼稚产业、产品的政策扶持保护,增强主导产品本地配套能力。

17.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培育新增长点。把以石墨为代表的碳基材料、以减量化为代表的复合材料产业打造成我省最具优势和潜力的产业。提高通用飞机、先进直升机、无人机、传感器、动物疫苗、铁路通信信号和安全运营技术等产业化水平,建设哈尔滨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和航空航天产业基地。积极促进“军转民”、“民参军”,大力发展航空航天装备及配套、船舶及海洋工程配套、小卫星制造和卫星应用、军民两用材料及制品等重点产业。

18.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工业设计、研发外包、流程诊断、技术测试与分析、法律、服务等行业专业化、高端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促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跨界融合,促进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促进健康、养老、育幼、文化、旅游、体育、培训、家政、物业等产业提质扩容。推动服务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黑龙江服务品牌。

19.加快发展数字经济。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数字经济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拓展数字技术在现代农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流通体系等领域开发应用场景,加快数字应用和开发数字产品,大力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未来经济。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探索建立数据要素定价机制,构建市场化公共数据资源管理服务体系。扩大基础公共信息数据有序开放,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建立健全数据分类分级安全保护制度。

五、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

坚持把振兴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发展的战略支撑,落实科技强国行动纲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发展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科教强省。

20.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重点实验室、大科学工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对接国家研发布局,争取创建国家实验室,谋划建设省实验室。加快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研发平台,发展协同创新的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组织各类创新主体共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融通创新。建设哈大齐自主创新示范区,创建创新型城市,打造区域性创新高地,提升各类园区创新引领效能。

21.加强创新能力建设。落实国家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推进科研院所、高校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支持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加强应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瞄准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支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型企业对接国家科技研发需求,在前瞻性领域实现成果突破。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对企业投入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对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发挥大企业技术创新的引领支撑作用。

22.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积极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在人工智能、空天科技、航空发动机及燃气轮机、极地科学、页岩油气开发等领域组织开展联合攻关,在生物疫苗、生物菌种、生物育种、生命科学、新材料等重点领域部署实施一批重大科技计划项目,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围绕社会关切,在重大疾病防控、污染防治、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加强科技创新,让创新成果惠及人民群众。

23.加速科技成果高质量就地转化。向科技成果产业化要发展,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全省技术转移体系和孵化器专业化建设,畅通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成果转化渠道,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培育一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全链条市场化服务体系。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成果在我省落地转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政策试点,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内生动力,提高科技产出效率。

24.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和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深化科研院所改革,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打造高水平创新人才队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行动和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计划,支持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为技术创新重要发源地。加强科普工作。推进中国(黑龙江)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设,支持开展知识产权抵押融资。坚持继承和发展相结合,巩固科技创新成果,完善科技创新支持政策,加快构建完备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

六、提高综合竞争力,自觉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发挥自身优势,升级扩大高质量供给,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创造引领新需求,提高融入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

25.抢抓机遇融入国内大循环。未来一个时期,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特征会更加明显,经济增长的内需潜力会不断释放,为我们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依托强大国内市场,充分发挥绿色有机食品和生态康养旅游等高品质产品服务供给能力、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的国宝级装备制造企业、经受住新冠肺炎疫情考验的坚韧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优势,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提高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和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破除妨碍商品服务流通的体制机制障碍,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实现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降低全社会交易成本。完善扩大内需政策支撑体系,强化服务保障,提升企业开拓市场能力,加快提高集群配套水平。

26.创造条件参与国内国际双循环。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向北开放窗口地缘区位优势,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扩大贸易规模,提升贸易质量。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提升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质效,深化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强同俄罗斯在技术成熟的制造业领域投资合作,推动工业和技术合作项目建设。推进国际营销体系建设,探索设立海外商务代表处和黑龙江商品展示中心,形成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27.激发消费新潜力。健全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打造哈尔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形成若干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创新消费模式和业态,发展无接触交易服务,鼓励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直播电商等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加快发展,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扩大绿色消费、健康消费、安全消费、节假日消费。优化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加快地方特色商业街区建设,推进成熟商圈提档升级。支持知名品牌连锁商业企业进县城,开展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拓展农村消费。改善消费环境,强化消费者权益保护。

28.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流通体系,有效保障经济循环畅通。完善现代商贸市场、冷链物流体系,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推动物流企业转型发展,培育更具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强化金融支持,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29.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发挥有效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突出产业政策导向,聚焦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扩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持续推动“百大项目”建设,聚焦“两新一重”,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农业农村、公共安全、生态环保、公共卫生、民生保障等领域谋划建设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聚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积极运用PPP模式,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引进战略投资者,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动力。

七、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坚持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持续深化重点改革,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以改革冲破阻力释放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为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赋能。

30.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用改革的办法优化营商环境,健全整顿机关作风优化营商环境长效机制,对标先进地区和国际标准,发挥营商环境评价试点城市示范作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全省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功能,加快推进“数字政府”、“诚信政府”建设。继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实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健全公平竞争审查机制,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司法,提升市场综合监管能力。创新联合执法、数字执法等机制,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采取包容审慎监管。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形成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统一市场。深化行业协会、商会、中介机构改革。制定招商引资项目服务保障条例,健全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树立黑龙江崇尚法治、务实干事、服务高效、充满活力的崭新形象。

31.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推动土地、资本市场化配置,引导劳动力和人才要素合理畅通有序流动,加快发展和培育技术、数据要素市场。推进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健全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拓展公共资源交易服务平台体系功能,引导培育大数据交易市场。完善要素交易规则和服务体系,提高要素交易监管水平。着力降低税费、融资、用能、物流、人工和制度性交易等企业要素性成本。

32.提升国资国企改革质效。合力推进央企在我省开展各类改革试点,加快央企与地方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携手发展配套产业链供应链。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培育形成一批混改样板。实施地方国有企业改革三年行动方案,优化地方国有资本布局,推动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继续推动农垦、森工、龙煤等重点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提升效益。做强做优做大省级产业投资集团,提升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推动一批地方国有企业上市。

33.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竞相发展新活力。全面放开民营企业市场准入,营造各种所有制主体依法平等使用资源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市场环境。深入实施民法典,精准落实纾困惠企政策,支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完善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的法治环境和政策体系,依法平等保护国有、民营、外资等各种所有制企业产权和自主经营权,支持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引导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建立配套协作机制。实施民营企业梯度成长培育计划,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争取更多黑龙江民营企业进军全国500强,成为新时代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34.强化财税金融改革创新。执行好国家优化税制结构、适当提高直接税比重政策,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健全政府债务管理制度。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强化现代金融监管,促进地方银行健康发展。加强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实体经济、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推动企业融资成本保持合理水平。支持企业利用直接债务融资工具融资,促进优质资本汇聚,发挥各类基金的引导作用,构建服务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基金体系。实施“紫丁香计划”,加快培育资本市场,实现企业上市数量大幅增加,直接融资能力显著增强。

35.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和保障落实用人单位自主权。创新人才评价和薪酬激励机制,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强化人才工作考核评估。健全人才流动机制,全面清除制约人才流动的政策障碍,鼓励和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促进区域间、行业间优质人才资源优化配置。优化整合人才计划,发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用人主体作用,重点培养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更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育高素质人才后备军。优先支持青年人才,合理用好各类人才。全面深化省校合作,实施“名校优生”战略,大规模吸纳优秀高校毕业生。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加快推进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

八、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加快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36.优化区域空间发展格局。围绕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产力和公共资源布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推动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保护开发新格局。加快哈长城市群建设,强化轴带支撑能力,推动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实施强省会战略,提升哈尔滨城市功能,形成全省高质量发展核心动力源。加快打造以哈尔滨为核心的现代化都市圈,在一小时圈层内推动哈尔滨大庆绥化一体化发展,在两小时圈层内推动哈大齐牡创新协同发展,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功能,构建多点支撑、协调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齐齐哈尔加快建设精密超精密装备制造特色产业基地、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打造老工业基地转型升级全国样板。牡丹江发挥区位优势,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打造向南和对俄开放重要窗口,形成跨省际旅游特色区。佳木斯强化东部区域中心城市功能,增强人口和生产要素集聚能力,鸡西、双鸭山、七台河、鹤岗推动优势产业提质升级,打造东部石墨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绿色产业,促进市域经济高质量转型,打造以佳木斯为枢纽,“四煤城”组团发展的东部城市群。加强伊春、大兴安岭等地区生态保护,推进绿色发展,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培育壮大林区生态产业,形成生态富矿。推进边境地区兴边富民,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彰显黑河边境城市特色,发挥自贸区片区引领作用,突出大通道功能,强化区位集聚效应,推动人口集聚、产业提质、开放提效,打造形成黑河、绥芬河—东宁50万人口级别城市,建设美丽边城,提升边境品位,增强边境地区综合实力。

37.高标准建设哈尔滨新区。强化带动哈尔滨实现新飞跃的使命担当,实施《黑龙江省哈尔滨新区条例》,更好发挥新区高质量发展引领辐射作用。加大改革创新先行先试力度,发挥“五区叠加”的体制优势,在打造精简高效的行政管理模式、构建信用承诺为主的政务服务模式、创新政策制度的有效供给方面趟出新路。增强产业项目集聚能力,走产业高端化、集群化、绿色化发展之路,构建食品、金融、数字、光电、医药等百亿级产业链,形成强劲增长极。加快自贸区哈尔滨片区建设,在优化营商环境、投资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跨境合作等方面发挥排头兵作用,建设联通国内、辐射欧亚的物流枢纽和中俄全面合作重要承载区。加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动省级教育、医疗资源向新区导入,疏解老城区功能,提升综合承载能力,加速集聚优质资源要素,把新区打造成一座功能集聚、要素齐全、设施先进、生态美丽的现代化新城。

38.高质量发展县域经济。牢固树立县域兴则全省兴、县域强则全省强的理念,依托优势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强化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做强做优立县特色主导产业,增强辐射带动乡村发展和村民致富能力。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政策环境,激发内生动力,大力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推进园区特色化、专业化提档升级,促进农民更多地进园区就业,推动以市带区,增强区域发展动力,解决整体偏弱问题。促进地方与垦区、林区、矿区融合发展,形成优势产业集群。增强争先晋位意识,形成竞相发展态势,打造一批县域经济强县,推动县域经济整体跨越。

39.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优化空间结构,强化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体现时代特色。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管网改造,提升城市品质。推动城镇绿色发展,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增加功能休闲区密度,强化绿道建设,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加强新型社区、智慧社区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水平。有序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优化行政区划设置,突出龙头引领作用,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有效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

九、提升放大绿色发展优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成生态强省。

40.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建设绿色低碳的工业体系、建筑体系和流通体系,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和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环保产业成长为支柱型产业,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煤炭等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建设国家级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开展绿色生活创建行动,培养节约习惯,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落实国家二〇三〇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新能源装机比重和消费占比大幅提升,合理降低碳排放强度。

41.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生态环境系统保护修复,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性出发,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加快形成自然保护地体系,完善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高重点流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推动生态系统功能整体性提升。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大散煤污染治理力度,加强江河湖泊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和城市黑臭水体。完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节水行动,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强化河湖长制,聚焦河流湖泊安全、生态环境安全、城市防洪安全,建设一批基础性、枢纽性的重大项目。

42.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价值转换。探索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加强自然资源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争取国家加大对森林、草原、湿地和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交易,形成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的良性局面。大力发展碳汇经济等以生态为本底的新产业新业态,充分挖掘和释放生态价值,支持国有林区开展森林生态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试点,构建现代林业经济新体系。

43.建设“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实践地。探索建立多元化的冰雪资源价值实现路径机制,把冷资源变成热经济,推动冰雪产业高质量发展。构建大冰雪产业体系,促进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冰雪艺术、冰雪装备、冰雪教育培训等协同创新发展,培育冰雪全产业链,把我省打造成全国冰雪旅游首选目的地、人才培养基地、装备研发制造基地和赛事承办地。巩固提升冰雪大世界、雪博会、中国雪乡等品牌国际影响力,打造冰雪节庆、冰雪民俗等文化产品。建设国际冰雪产业合作样板区,打造国际化冰雪产业精品,建成国际冰雪运动基地和冰雪产业国际交流平台。

44.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严格生态保护责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体系,有效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核算制度,全面推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任中审计。完善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严格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与司法衔接机制。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45.培育黑龙江林区生态产业新优势。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持续扩大开放合作,激发龙江森工集团、伊春森工集团、大兴安岭林业集团转型发展新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生态产业企业。加大森林资源培育和生态系统保护力度,不断增强优质生态产品有效供给的能力。充分发挥林业投资平台功能,培育壮大优势生态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构建以森林农业、森林食品、森林康养为主的现代林业生态产业体系,提升“黑森”、“伊森”、“大兴安岭”等林业生态产品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占有率。

十、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打造对外开放新前沿

发挥向北开放重要窗口作用,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积极拓展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交流合作,促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开放,形成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

46.强化对俄开放合作第一大省地位。全面提升对俄合作承载能力,建设服务全国对俄合作的“云上”综合服务平台。突出进口抓落地加工、出口抓提档升级,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推动对俄货物贸易扩量提质,扩大原油、天然气、煤炭、铁矿石、粮食等大宗商品和关键零部件进口,扩大属地产品特别是机电产品、先进技术装备对俄出口。推动对俄边境贸易创新发展,实施“互市贸易+落地加工”模式,探索发展离岸边境贸易。大力发展对俄服务贸易,建设中医药、文化等服务出口基地。培育对俄贸易新业态,支持增设跨境电商服务试点城市,完善边境仓、海外仓网络布局,扩大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引进金融机构跨境结算功能性总部,建设对俄跨境人民币结算中心,打造中俄数字经济创新发展区。深化对俄卫生、科技、教育等人文领域交流合作,建设哈尔滨工业大学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俄联合校园。

47.高质量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合作。优化口岸布局,突出口岸聚焦发展、差异化布局和“岸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沿边口岸经济发展带。建设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边境经济合作区、互市贸易区、综合保税区等对外开放合作园区体系,促进货物贸易与产业协调发展,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推动黑瞎子岛保护开发,建设黑瞎子岛中俄国际合作示范区。提升中俄博览会、哈洽会等展会国际化水平,深度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及东北亚区域合作。加强与同纬度国家在生态、环保、生物、冰雪产业等领域合作和对欧美、日韩开放,拓展绿色食品国际市场,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

48.打造自由贸易试验区对外开放高地。对标国际先进规则,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树立服务国家战略的“龙江样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抓好集成式借鉴、首创性改革、差异化探索,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辟建体制机制改革试验田。实行外商投资非禁即入,实施一批利用外资重大标志性工程,培育产业集聚发展增长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国际人才引进和技能人才评价体系,打造吸引汇聚人才平台。

49.加强国内区域合作。深入对接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拓展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新空间。深化龙粤、哈深对口合作,推动广东先进经验在我省“带土移植”,形成一批干部人才交流、产业对接互补、重点园区共建、重大项目合作成果。与广东联手对俄深入合作和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在对俄经贸合作、航空交通运输、产业对接发展等方面取得更大成果。深入推进黑龙江振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对接和交流合作,在引资引智、承接产业转移等领域实现突破。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治藏方略,扎实做好援疆援藏工作。

十一、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化强省,为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50.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风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持续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深入人心。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弘扬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弘扬伟大抗疫精神,不断赋予东北抗联精神、北大荒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

51.发展繁荣边疆特色文化。深入挖掘东北抗联、流域文明、北方民俗、历史人文、少数民族等边疆特色文化资源,建设一批省级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立开放共享的文化资源数据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边境之窗建设工程”,做大做强媒体外宣、边境外宣、民间外宣,讲好龙江故事,传递龙江好声音。加强历史遗迹、遗产挖掘保护利用,发展特色边疆文化产业,打造龙江特色边疆文化品牌。

52.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紧跟时代步伐,挖掘本土资源,打造一批体现龙江特色的文艺精品,推出具有龙江风格、龙江气派的精品力作。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实现县级融媒体中心全覆盖,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化和数字化建设。加快推进黑龙江革命军事馆、省博物馆新馆等重大标志性文化设施建设,发展史志、档案事业。

53.推动现代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提升文化影响力和创造力,打造黑龙江文化品牌。坚持守正创新,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培育优质多元化市场主体。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进广电5G网络、智慧广电建设,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文化走出去,拓展对外文化贸易。

十二、实施全域旅游战略,打造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

坚持全域全季发展定位,深度挖掘我省丰富旅游资源,推进旅游产品、模式、业态创新,打造宜居宜行宜游宜养全域旅游品牌,实现保护生态和发展生态旅游相得益彰,建设旅游强省。

54.优化全域旅游空间结构。实施好《黑龙江省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0年)》,统筹全省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和功能定位,科学布局旅游枢纽城市、主题旅游廊道、核心景区,完善交通连接,形成各具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坚持差异化定位和优势互补,打造一批独具黑龙江魅力的主题旅游集群,聚焦夏季凉爽、冬季冰爽,开发一批“必游必到”高品质旅游节点和旅游打卡地,培育发展一批旅游特色小镇、旅游度假区、文旅融合体、农旅综合体,促进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55.提高生态旅游首位度。发挥四季分明独特区位优势,做好线路设计和嫁接,打造国际冰雪旅游度假胜地、中国生态康养旅游目的地、中国自驾和户外运动旅游目的地,提高客源市场首位度。发挥大森林、大草原、大湿地、大湖泊、大界江、大冰雪特色资源,深度开发生态度假旅游新品、冰雪旅游名品、康养旅游精品,构建全谱系多元化旅游产品新体系,提高旅游产品首位度。培育形成特色旅游新业态新模式,催生壮大旅游新增长点,完善旅游全景化体验功能,更好满足游客多元需求,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和价值链条,提高综合效益首位度。

56.叫响“北国好风光·尽在黑龙江”品牌。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全方位做好旅游营销,整合宣传资源和渠道,持续擦亮冰雪大世界、中国雪乡、亚布力滑雪、五大连池、镜泊湖、铁人纪念馆、中央大街等老招牌,加速培育“醉美331”边防路、生态康养、田园休闲、通航观光、寒地试车等新品牌,多元培育哈尔滨冰雪节、哈尔滨音乐节、伊春森林节、黑河中俄文化大集、漠河极光节等特色节庆品牌,加快构建适应旅游发展的标准体系、服务体系、诚信体系、监管体系、保障体系,提高黑龙江旅游品牌国内外认知度和市场号召力。实施以会兴城战略,高质量办好旅发大会,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功能,办一次会兴一座城市、活一方产业。实施融合发展战略,促进旅游与红色基因、冰雪运动、边境合作、田园风情等深度嫁接,增强游客体验性和参与度,把旅游产业打造成综合拉动功能最强的融合型产业。

57.大力提升旅游服务功能。构建全域旅游交通体系,推进通往旅游景区及景区之间的国省干线公路建设,增开旅游专列,优化旅游通用航空布局。推进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形成“全省旅游一张网”。推进重点景区步行道、汽车营地、公路观景台等涉旅基础设施配套化建设,提升高速公路服务区旅游功能。提高餐饮住宿服务接待水平,加快发展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民宿等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住宿体系,打造以绿色、生态、田园为特色的龙菜品牌。

十三、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提高现代化建设综合承载能力

坚持服务发展、惠及民生、引领未来的目标导向,统筹产业布局、区域战略、国防要求需要,打造集约高效、经济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58.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数字龙江”为引领,加快建设新型信息基础设施,推动5G移动通信网络规模部署,实现重要区域全覆盖。大力拓展IPv6应用,建设国家骨干网、接入网,全面建成“全光网省”。充分发挥独特冷资源等优势,加快布局建设大数据中心,把哈尔滨打造成全国大数据中心重要基地。推进超级计算、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中心建设,打造“中国云谷”,创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布局建设全网赋能的工业互联网集群,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成全省统一的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平台,实现国家电网车联网数据共享,构建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

59.打造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高质量构建交通网络,推进重大工程建设,推进哈绥铁伊、牡敦、齐满高铁建设,谋划齐通高铁项目,实现高速铁路网覆盖11个市、融入全国网,推进既有铁路升级改造,实现黑河、加格达奇快速通达,提升普速铁路网质量,形成东联西出、南北贯通铁路网。推进高速公路大项目建设,实现地级市之间高速公路连通,畅通国省道主通道,打造沿边高等级公路走廊,实施通村公路提级改造和连通工程,全面提升公路质量和路网密度。全力推进哈尔滨国际航空枢纽二期、三期扩建工程建设,加快升级改造区域干线机场,推进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建设,形成国际枢纽主导、区域干线支撑、支线机场协同、通用机场联动的机场网络。高效能强化服务保障,打造综合客货运枢纽站场和集疏运交通衔接转换系统,推进智慧交通建设,促进各种运输方式深度融合和系统集成,提高现代指挥调度和综合运输服务能力。高标准建好重点项目,严把规划设计关、材料选用关、施工监理关、检测验收关,创新完善覆盖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更新等各环节的全生命周期发展模式,打造优质精品工程。

60.推进水利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强化水资源合理配置,争取启动三江连通工程,加快推进一批大中型水库工程建设。持续开展城乡饮水工程升级改造,建设城市备用水源地,保障供水安全。加强省内水网研究,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建设,实施乌苏里江干流治理、界河三期治理工程,加强中小河流治理,进一步开展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补齐抵御灾害能力短板。全面提升水利智慧化水平,提升水资源综合利用效能。

61.提升能源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加快实施“气化龙江”,推动中俄远东天然气管道建设,统筹推进省内天然气干支线管网建设,加快储油储气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多层次天然气储备体系。优化电力生产和输送通道布局,提高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争取建设以我省为起点的特高压电力外送通道,实现500千伏电网市(地)全覆盖、220千伏电网县(市)全覆盖,完善电网网架结构。加快配电网智能化升级改造,补齐农网短板,构建坚强智能电网。

十四、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升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人民至上,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62.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拓展居民增收渠道,力争“十四五”期末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明显缩小。以农民工、新型职业农民、大学毕业生等为重点壮大中等收入群体。完善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面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提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工资水平。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

63.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拓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通过发展经济和培育市场主体,提升就业容量和质量。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推进人力资源市场标准化建设,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供给水平,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对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实施托底帮扶,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促进就业观念转变,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

64.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发展迈向优质均衡发展,完善普惠性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专门教育保障机制,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推动优势学科交叉互补,加强研究生教育,办好“双一流”大学,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化解高校债务,提高后勤保障水平。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挥在线教育优势,构建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实施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创新能力,办好教育留住人。

65.持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加快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用好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政策,健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落实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健全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完善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费用保障机制,扩大异地就医结算范围。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构建完善的社会救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66.推进“健康龙江”建设。坚持预防为主,强化大健康理念,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全面提升防控和救治能力。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制机制,加大公共卫生基础设施投入,加强公共卫生队伍建设,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服务高效协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医疗救治、科技支撑、物资保障体系,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提升基层医疗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加强区域医学中心建设。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以城市社区和农村基层、边境口岸、县级医院(含中医院)为重点,完善城乡医疗服务网络,加快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建设。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体系,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应用,推广远程医疗。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和残疾康复服务质量,重视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培育全民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67.不断开创体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加强公共体育场馆、足球场、体育公园等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推动国家冰雪体育运动基地建设,开展全民上冰雪行动,积极做好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备战服务。完善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工作机制,培养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扩大体育消费。

68.积极应对人口问题。优化生育政策,增强生育政策包容性,提升优生优育、妇幼保健、生殖健康等服务水平,发展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加强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建立健全拴心留人政策体系,留住适龄劳动资源,增加劳动力有效供给。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推动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培育养老新业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69.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法治黑龙江、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能力,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商会自律功能,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行业规章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建设社会治理共同体。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队伍建设,推进各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完善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深入实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国家试点,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

十五、统筹发展和安全,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黑龙江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扛起维护国家“五大安全”政治责任,把安全发展贯穿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提升安全发展能力水平,守好祖国“北大门”。

70.保障国家国防安全。完善边防法规体系,构建党政军警民一体化强边固防机制,建立边境地区、国门口岸突发事件联合应急处置机制,提高管边控边治边和移民管理治理能力。构建边境综合防卫管控体系,推进“智慧边防”建设,夯实国防保障能力,维护军事设施和国防科工领域安全。加强国家安全人民防线建设,建立健全国家安全风险研判、防控协同、防范化解机制,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完善国防动员体系,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高国防动员能力。支持驻省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现代化建设,实施国防领域重点工程,提升双拥共建工作水平。

7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巩固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地位,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生猪生产能力,构建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体系,建设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更加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农业资源。建立健全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加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储备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有效保障重要农产品市场稳定。

72.保障国家生态安全。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推进大小兴安岭、长白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统筹实施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深入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还湿。建立生态安全监测智慧平台,对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实施常态化监测管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机制。建立我省与吉林、内蒙古省(区)际生态保护与治理协作机制。

73.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当好标杆旗帜、建设“百年油田”,推进大庆油田常规油气资源抓稳油增气,页岩油、页岩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抓勘探上产,推进页岩油气开发利用取得突破,老油田实现二次革命。加快释放煤炭安全优质产能,提高煤炭省内自给率。优化电力结构,优先发展新能源产业,推进核能供暖示范。建设全国重要的对俄能源合作基地和运输通道。

74.保障国家产业安全。坚决兜住民生产业安全底线,聚焦涉农产业、居民基本生活必需品产业及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基础产业、战略性产业,增强产业体系抗冲击能力,确保极端情况下产业安全运行、产品稳定供应。积极推进自主产品研发推广应用,强化以应用为导向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战略布局,以国宝级企业为主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及产品,扩大自主生产能力,提高本地配套率,形成产业备份系统,为国家产业安全再立新功。

75.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和管理制度体系、隐患排查治理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监管执法和安全服务,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强化生物安全保护,提高食品药品等民生直接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安全保障水平。加强防灾备灾体系和能力建设,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加强灾害事故风险监测预警,提升洪涝干旱、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

76.确保社会稳定和安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开展“学东莱”活动,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信访制度,健全各类调节联动工作体系,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机制。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和危机干预机制。坚持专群结合、群防群治,推进智慧内保、智慧安防小区、智慧街面巡防体系建设,构建打防管控一体的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制度机制。全面加强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和能力建设,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坚决防范化解网上意识形态风险挑战,不断提升网信技术支撑能力水平。

十六、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为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而奋斗

全省各级党委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各项部署,做好规划制定和实施,凝聚各方力量,带领人民群众积极投身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伟大实践。

77.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为振兴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各级党委(党组)工作制度,完善党领导各项事业的具体制度,在省委坚强领导下,为推动黑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凝聚强大力量。

78.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不断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落实民主集中制,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完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建立健全干部担当作为的激励和保护机制。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提高党的组织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持续深化作风整顿,防止和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建立和落实为基层减负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和完善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坚持零容忍、全覆盖、无禁区,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实现正气充盈、政治清明。

79.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的监督,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建设,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作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凝聚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团结奋斗的强大力量。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证人民依法参与经济社会治理。

80.健全规划制定和落实机制。按照本建议的部署要求,制定好全省“十四五”规划纲要和专项规划,建立健全规划体系,落实规划实施责任,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强化政策协同和工作协同,提升规划实施效能,全面保障党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确保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取得新突破。

实现“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意义重大,任务艰巨,前景光明。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顽强奋斗,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新胜利!

相关阅读:

抢先看|“十三五”收官数据、“十四五”展望+五大发电“开局”规划

各地区十四五规划和203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黑龙江   江西   重庆   天津   海南   辽宁   山东   北京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源自黑龙江省政府发布的内容,本站会员编辑发布。
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info@1688b2b.com。

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 http://www.1688b2b.com/news/show-5327.html

 
更多>同类资讯文章
推荐图文
推荐资讯文章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

【行业知识,产业动态、产品指南、产品应用等原创性内容优先审核发布。】
1、提交粗糙的广告软文或者对用户无任何帮助、无价值的文章将无法被通过审核。
2、发布内容时请选择合适的栏目归档。
3、严禁类同内容重复发布及标题堆砌关键字。
4、文章内容须与标题有一定相关性。
5、排版精美工整用户才愿意去看
6、以上不合规一律不予审核直接删除
7、审核时间一般24小时内,优质文章优先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