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渗透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准,由于起步晚等因素,我国机器人市场,尤其是工业机器人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主要发达国家,为此国家高度重视,致力于突破技术瓶颈。目前阶段下,我国机器人市场有哪些突围机会?
1、工业机器人现状
工业机器人是我国市场占比最高的机器人种类,广泛应用于汽车、3C电子的装配、搬运、码垛、焊接等环节,并向金属加工、光伏、锂电池、食品饮料等行业扩展。
此外,我国还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占比近三成。
然而,一个可怕的现实是:我国新安装的工业机器人中有七成以上来自外国供应商,自给率低的惊人。
2020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为246台/万人,远不及韩国的932台/万人、日本的390台/万人、德国的371台/万人。
这种现实意味着我们仅仅是一个工业大国,距离真正的工业强国还有不少距离。
对此,十五部门关于印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通知(下称: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必须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加快解决技术积累不足、产业基础薄弱、高端供给缺乏等问题,推动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
2、国产机器人,三条长征路
工业机器人行业可分为上游核心零部件(控制器、伺服系统、减速器),中游机器人本体生产,下游面向行业集成应用。其中三大核心零部件决定了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技术高低,占据了最终产品70%的成本。
对应的,国内品牌向核心技术突破的可能路径大致分为三条:纯零部件、全产业链和“零部件+本体"。打法的选择取决于背后企业的基因和起点。
1)纯零部件的模式路径是直接硬刚机器人的单一核心零件,all in所有的研发投入和机器人巨头争夺国内市场。
以苏州绿的谐波为例,金属加工行业出身的创始人左昱昱,从最基础的数学建模开始,突破了自研谐波减速器。日本的纳博特斯克及哈默纳克在减速器领域拥有绝对优势,四大家族也需要向其采购。但国内市场给予了绿的谐波发展机遇。2013年,绿的谐波拿到了孵化自奇瑞汽车的机器人公司——埃夫特的第一笔订单。
现在绿的谐波终端客户包括了新松机器人、华中数控、新时达、埃夫特和优必选。走纯零部件路径的还有做RV减速器的中大力德、双环传动。不同于用在中小机器的谐波减速器,RV减速器主要应用在大型重载机械。
2)把握全产业链可以说是所有机器人厂商的终局目标,这也是四大家族崛起的重要之因。
这其中既有从世纪初成立的沈阳新松机器人、安徽埃夫特这样的老牌玩家,也有像南京埃斯顿这样齐聚各方产业力量的后起新星。
埃斯顿是做机床数控系统起家,2011年行业专家王杰高博士加入埃斯顿,激活了埃斯顿的机器人业务。随后三年,王杰高研发出了7款不同类型的机器人,基于产业链上下游的布局,售价砍至了一半,四大家族也不得不正面迎接埃斯顿的价格竞争。
2015年上市后,埃斯顿为了扩大技术优势,开始围绕产业链并购海内外公司。截至2020年,埃斯顿从核心零部件到系统集成,共计并购了7家公司,出手27.42亿元。后续的业绩释放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埃斯顿能否消化这一系列巨额并购。
3)零部件+本体的打法多是基于已有的零部件技术延伸到机器人本体,属于常见的竞争路径。
用汇川技术的话来说,就是2013年的“面粉+工艺”发展到2016年的“整机+工艺”。面粉是指汇川已有的伺服系统,工艺是指面向不同种类的工业机器人,汇川提供不同的工艺指导。同时还和机器人制造企业形成战略合作。
但朱兴明发现,那时候的机器人产业还不够强大,缺乏下游应用和需求反馈就发挥不出自身技术的优势。于是,在2016年上半年,汇川决定直接布局机器人本体制造,为行业提供整体的解决方案。
在诸多工业机器人类型中,朱兴明选择了在3C电子、半导体领域应用超过70%的SCARA机器人,即水平多关节机器人,主要用于电子元器件贴片、组装机器和元器件生产。一条电子产品生产线所需的SCARA机器人可达到上百台。
这种选择的背后,是近几年国内伺服产业的下游应用正在剧变:半导体和3C产业崛起,缩短的生产制造周期呼唤能快速迭代的伺服系统。这对习惯在汽车行业坐地收钱的四大家族来说显然难以接受。
因此SCARA机器人中最先涌现了国产化替代浪潮,为了满足电子制造行业快速变化的需求,国内厂商几乎每年都会推出新品以追赶国外品牌。
回过头来看,SCARA产品是汇川撬动3C制造的一个支点。装配是3C制造的最后一个工艺环节,推出用于这个环节的机器人整机,汇川得到了理解整个3C生产流程的机会。
在装配前的生产环节里,用于电子原件实装的SMT生产线、用于模块组装的FPD用接合机都需要大量的伺服系统,这是比机器人本体大得多的市场
3、聚焦三大领域
物流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机器视觉机器人这三个领域备受资金的青睐。
在我国,由于智能化生产和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机器人已成为提高运输效率的机械装备,在企业的车间、物流中心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牧星智能宣布,此次融资将用于研发物流机器人的软件、硬件、软件及全球范围的拓展,并推出更高效、更智能、更灵活的产品及解决方案,为仓储客户提供更多的服务。
梧桐资本的投资主管陆元昊说,工业汽车的基础很大,而最近几年,人工费用不断上涨,工业汽车的无人化进程会加快,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小鹏汽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何小鹏说,汽车制造商将会是一家智能汽车制造商,而智能汽车和智能机器人之间,可以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产业。
市场调研公司产研称,一批具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软、硬件结合企业入驻,为仿生机器人“火上浇油”。然而,想要在仿生机器人中脱颖而出,除了要打破技术上的瓶颈外,还要打破长久以来的商业化困境。
本文认为,利用生物仿真技术,实现“图像获取、信息处理、机械控制”的自动化,是提高生产柔性、赋能智能制造的关键技术。
当前,机械视觉下游的刚性需求较低。中金预测,随着产品的渗透率和国产化程度的提高,中国企业在2025年的市场份额将达到356亿元,到2025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达29%。
文章来源:东方财富动态, 36氪,市值观察